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9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12:5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中外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诗人总是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在诗句中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誉美、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描绘心中理想爱人的形象;在感受爱情的甘美之后的愉悦及与情人分离的离愁别绪及失去至爱恋人的悲痛之情。以上主题是中西爱情诗人的共同创作主题,同时,基于中西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下面仅从两者的内容、语言表述、表现形式、风格等方面,对中西爱情诗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探究两者出现差异的文化渊源。 (一) 中西爱情诗的差异表现在内容上,有两个主要的区别: 1)、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恨别、悲欢离合。西方诗人擅长细致地描摹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对女性的描绘采取的是写实手法,赞叹她们的形体之美,如,温柔的目光,红润的脸颊,充满爱意的嘴唇,在微风中波动的金发,秀雅的风姿等等。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形似,而追求神肖。如将英国诗人艾德蒙·斯宾塞的《美啊,我的恋人》与我国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相对照,差异易见: 美啊,我的恋人,当你偶然看见 她那美丽的金发在微风中波动; 美啊,当她那红润的脸颊似玫瑰吐艳, 当她的眼中闪烁着爱的火种。 美啊,当她挺起丰满的胸脯, 像满载珠宝的航船, 美啊,当她嫣然一笑, 驱散了遮蔽她光彩的矜持云团。 但她最美之时, 是她那白似珍珠、红若宝石的齿唇开启, 吐露出聪颖智慧的言词, 表达着欢愉温柔的情意。 余者皆为造化神工, 唯此方是心灵妙曲。 诗人细致的描绘爱人的形象之美,从金发到脸颊到眼光,从胸脯到笑容到齿唇,将恋人的美貌与光彩细细地展现出来,给人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再看《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中没有对女子的形象进行仔细描写,女子的美态是通过人与景物的相映相衬突显出来的,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互相关合,十分新颖微妙。春光中的桃花是光艳美丽,而“人面”与“桃花”相辉映就足见这个姑娘青春焕发、容颜光彩照人。“红”字在这儿的传神之处在于,它既写出了人与花的娇美色彩,也巧妙的传达出了女子见到陌生男子时的娇羞美态。以虚拟的手法在人与景互相映衬中写女性的美貌的诗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鲜见,如宋朝词人姜夔的《踏莎行·燕燕轻盈》中“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两句,以春燕比喻爱人的身材苗条,举止轻快;以流莺比喻爱人的音调柔润、音色甜美。 2)、爱情之于人本身的地位和价值如何?在这个问题上,中西诗人也有不同的诠释。西方诗人常常把自己所爱的人视作是某种精神力量的依托,这股力量引导着自己实现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升华,在情爱中融合了哲学和宗教的因素。西方诗人在恋爱时热情高涨,在他们眼里,恋人就像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像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诗人将恋人贝亚德写成是天使,在她身上凝聚了精神之美与高贵的道德力量: “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与西方诗人着意描绘自己对恋人的追求与颂扬不同,中国的古典诗人侧重于抒发与情人的相思恨别之情,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应运而生,如《诗经·卫风》中的《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表达了深切的思君之情。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以一种如泣如诉、娓娓动听的笔触揭示了思妇忠于爱情、望夫速归的内心世界:“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送别诗在中国历代也不乏其例,比如像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除闺怨、离别诗外,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中也占相当的比重。著名的有:唐代元稹的《遗悲怀》、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清朝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等,都表达了作者对爱妻永远不能忘怀的深挚情意及失去爱妻的痛苦心情。 (二) 就表达爱情的语言表述而言,东西方诗歌也有差异,中国爱情诗通常凝炼,而西方爱 情诗则往往铺陈。如宋代贺铸的《追和亡友杜仲观〈古黄生曲〉》: 欢归夜何其, 月照临门别。 后夜待欢来, 开门但见月。 诗人以明月作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恋人间两次约会的不同情形。第一次皓月当空,女 主人与心上人依依惜别。第二次女主人公苦苦等候,却依然不见恋人身影,但见明月朗照 如昨。诗歌前后对照鲜明,语言极为凝炼。 再看Mary Coleridge的一首(Slowly Heavy is my heart, Dark are thine eyes. Thou and I must part Ere the sun rise. Ere the sun rise Thou and I must part. Dark are thine eyes, Heavy is my heart. 这首诗构思别致,第一节的一、二、三、四行完全就是第二节的四、三、二、一行,读来更添情意缠绵之感,全诗层层铺叙,表现出一对恋人如胶如漆、难分难舍的心情。 从形式上看,中西爱情诗也存有差异。尽管中西诗歌都押韵,但中国的爱情诗常一韵到底,而西方诗歌这种现象较为少见;西方有专门写爱情题材的诗体“sonnet”即十四行诗,如莎士比亚的(O Mistress Mine,Where Are You Roaming),克·罗塞蒂的(The First Day),济慈的(Last Sonnet),而中国却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专门用于写爱情题材的。形式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在中国爱情诗中,谐音双关与叠音词屡屡出现,如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该诗以“晴”喻“情”妙趣横生,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少女的期待、烦躁等细微的感情变化。 叠字叠词,如李清照千古绝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3:1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66666 于 2009-11-2 13:25 编辑

(三)
      中西爱情诗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语言表述及形式各有特色,而且风格也大相径庭。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多是热烈奔放、直抒胸臆的。如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英国诗人彭斯就显得真率、热烈: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
                                                              美妙地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再见吧,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即使万里相隔!
                                                                              ———《一朵红红的玫瑰》
      这样奔放、炽烈、坦露的爱的表白令每一位读者从诗的语言中可以直接领会作者的胸臆,不须仔细揣摩。而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其爱情的表达则是曲折隐晦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诗的前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三、四句以春蚕丝尽和蜡炬泪干两种鲜明形象作比,来表达自己情爱坚贞、生死不渝的盟誓。诗人以春蚕吐丝比喻自己对女方爱恋的情思悠悠不尽,死而后已;以蜡烛燃烧下淌的油脂比喻自己相思感伤之泪,即使感情的烈火将自己燃为灰烬爱情也依然炽热、坚贞。这两句因物联想,表心明志,取得了语义双关、蕴含隽永的艺术效果,极富感染力。

                                                                                  (四)
      中西爱情诗在语言表述及形式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于中西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譬如,汉语词的构成以单音节的词根为基础,词汇丰富雄厚,构词灵活多样,表意准确精当;而英语词汇是以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为基础,词义辨析无汉语细微,词汇色彩也不及汉语鲜明、形象。
      至于中西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则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艺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有尊重妇女的传统。中世纪时,人们崇拜耶稣及圣母玛利亚,对玛丽亚的狂热崇拜,渐渐推广为对于一般妇女的尊敬。且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及由此衍生的骑士文学也促进了西方尊重妇女传统的形成。骑士精神除了包含忠君、护教、行侠等内容外,还要勇于为捍卫爱情和荣誉而献身。这些骑士出生入死建立奇功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对贵妇人的忠贞爱情。骑士文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使女性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妇女是男子的附庸,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儒家思想对妇女的禁锢尤深。同时,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钳制下,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种种清规戒律的限制。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封建主义、禁欲主义受到猛烈的冲击,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性、人权、人欲的天然合理性,要人们尽情享受现世生活的幸福,要求个性解放。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冲击了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两性得到了自由交往和自由恋爱的空间,因而恋人们往往将爱情视为心灵、人格的真挚结合,爱情诗也着意表达对对方的倾慕、对爱情的赞美,热情奔放、直抒胸臆。而自从西汉“独尊儒术”以后,“发乎情,止乎礼义”等的框框条条大大限制了诗人的创作空间,封建礼义压制着诗歌创作中流露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爱情诗受到轻视、仇恨和排斥。如钟嵘的《诗品》在评论只不过写些游子思妇之类情诗的张华时认为 “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唐代以后随着儒学的复兴,封建禁欲主义的阻力有增无减,唐朝的大诗人基本上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爱情诗。同时,中国古代文人多数受孔孟之道的熏陶,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少有爱情诗问世;再者,中国古代战争频繁,造成征夫、征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交通不便,音讯的难通,引起了不少商妇对南来北往经商的丈夫的思念和怨恨。像,“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由此可窥见为何中国古代产生相当数量闺怨诗。
      中西诗风格的迥异则与文艺美学观有密切联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灵感说”、“宣泄说”对西方诗歌形成直抒美的传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将柏拉图所要求的“诗人在创作时进入迷狂状态”的观点加以引申,强调抓住心灵一刹那的悸动,充分调动想象和创作情感,因为他们相信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而老庄思想启迪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审美观点,所谓“文贵含蓄”,“无言之美”成了中国古代诗人信奉的教条。自魏晋始,一系列著名的诗论家如陆机、刘勰、钟嵘等都极力推崇诗歌的含蓄美。唐代以后,“言有尽而意无穷”已经是文人艺术追求的目标。刘禹锡提出“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司空图更是着力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样的文学审美崇尚在宋朝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2 13:19:43 | 只看该作者
诗歌都是自己国家文化的产物
翻译的再好也会失去原有的味道
所以说还是自己的诗更好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1-2 13:59:41 | 只看该作者
不会在看《孔雀东南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2 16:02:34 | 只看该作者
疑似楼主的学位论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6:38:51 | 只看该作者
疑似楼主的学位论文啊。。。
蓝色高棉 发表于 2009-11-2 16:02

不是。
不过倒是读书时候查阅资料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1-3 10:5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霸王丸 于 2009-11-3 13:47 编辑

下面的也许很有启发哦!
雪莱的《致某人》
有一个字常被人滥用,

我不想在滥用它;

有一种情感不被看重,

你岂能在轻视它?

有一种希望太像绝望,

慎重也无法压碎;

只求怜悯起自你心上,

对我就万分珍贵.



我奉献的不能叫爱情,

它只能算是崇拜.

连上天对它都要垂青,

想你也不能见外.

它有如飞蛾向往星天,

暗夜想拥抱天明.

怎能不让悲惨的尘寰,

对远方事物倾情.




这个是李白的《对酒》
葡萄酒,金叵罗,
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
芙蓉帐底奈君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1-3 11:01:39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倒是西方的含蓄东方的奔放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2:4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66666 于 2009-11-3 12:59 编辑

《诗经》里头的《关雎》也是直白而充满热情的爱情诗,表现的是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热烈追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1-22 13:04: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5-31 16:30:51 | 只看该作者
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4-29 01: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