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2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武将单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1 21: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度岳云吧 武将单挑的事,古来有之,想当初人们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这种模式,不同的是这时的人还没能做到顶盔贯甲,手执长矛大槊,人员又很杂,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叫做单挑(很多时候只能叫斗欧,呵呵)。随着青铜器,铁器的广泛运用,人们在战斗时的装备(用于攻击用的长矛,重剑及用于防护的皮甲,铁甲的大量装备)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为史书所记载的单挑出现了(木棍,石斧很难和单挑联系起来的,嘿嘿)。   最早的单挑出现在春秋时期,从有关春秋五霸的记载里就已经可以找到这类记录了,当时的单挑还只是贵族的游戏(这点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普通下级军官是没有资格在两军阵前进行单挑的,要有也只是在混战中),胜负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比后世的单挑要大(这些贵族也有可能就是主帅,比如与孙膑同时期的韩公子就酷爱单挑,不过打仗不行,被庞涓打得找不着北),但如果对手不接受单挑,士兵们也不会有什么士气大减的情况,毕竟这只是个战前游戏罢了(接受了才会性命相搏,而不接受也不能被看成懦夫),这时的单挑主要是在战车上进行(作为骑将专用的战马这时还没有出现,各国也还都没有一支可以用于实战的骑兵部队)大致型式是这样:双方主帅或贵族出战,将战车赶至离两军军阵等距离的中央战场,以剑进行砍杀(也有用长兵,比如戟,但相对剑来说要少得多,毕竟战车的操控性比起战马来要差很多,难以保证多次的往来冲杀,不如用剑来得方便。还有一个例子大概也可以证明当时的单挑主战兵器是剑而不是戟,吴王与诸候单挑时大败,回国后痛定思痛,命巧匠作“干将”“莫邪”二剑的故事在中国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个吴王阖闾也是春秋未期人),败者如不被当场杀死可以逃回本阵,胜者也不乘势追杀过去(不象后世的演义,小说中所述“纵马赶上,一枪刺死,然后挥枪冲杀,敌军大败”的场景在当时是被看作没有风度的表现,很容易引起士兵们的反感和诸候国的猜忌,当时人作战是很讲究堂堂之阵的,典型如宋襄公,虽然不肯击半渡之楚军,招致大败,但当时是没人指责他的,只是到了后世才被当成反面教员),同样归阵,然后再引军厮杀。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单挑的情景已经不大出现了(特别是主帅单挑更是不多见了),但个例也有:晏婴(齐景公大臣)“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人人皆知,而这“三士”也就是在战场上专门用来护卫和单挑用的(当然也用来冲阵或突击)。   总的来看,先秦时的单挑很难和我们所理解的单挑联系起来,可那毕竟也是双方在阵前一对一的较量(虽然死的人很少,大多败了之后还能安然归阵),但随着骑兵的出现,以战马为载体的“突将”也随之出现,单挑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因为这时候双方混战时已不象春秋战国时一定要求有严格的阵型(最严格的时候,每前进五步就要停一步,排齐阵列,每挥动五次长兵就要后撤一步,以保持队型),混战中的双方人员呈拉锯状,也为突将们的冲击提供了条件(而在春秋时,想要突过排得整整齐齐的枪林剑海,无异于痴人说梦),战马相对战车来说突出的灵活性,较强的可操控性(不象战车,转个车头也要防着和友军相撞,如何能指那打哪?)双方的突将或主将在战场上相遇的机率要比以前大很多,反之,象先秦时在两军阵前单挑的场景反而显减少的趋势(随着各种兵法的出现,人们的作战思想在改变)。   说到武将,就不能不提项籍(羽),此人是单挑的祖宗,骁勇罕有其匹者,号“西楚霸王”。刚起兵那会,名声不大,巨鹿一战,生擒王离(灭楚之王剪的孙子),击杀苏角(处于混战中的单挑),九战九胜,每战必亲冲秦军中军,把个百战章邯打得失魂落魄一般,见到他的影子必弃全军而走,遂一战而定天下。以至以后就再也没见过有谁敢在阵前见他的面敢战而不走(不走不行啊,能喘气的时候不走,过会就是死人了,嘿嘿,二选一,你选哪一个?三年之后,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骁骑对刘邦马步军五十八万,把刘邦打得连老婆儿子都不敢要就跑了)。也成就了一个勇将所能取得的最大荣耀,名马,美人,辉煌的功绩。以致于一千多年后,还有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为他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过肯过江东”的千古佳句,可谓一生不白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21:11:1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武将单挑

 虽然如此说,但项羽还是败了,败得很惨(死无全尸,被其原先的手下大卸六块,每一块都换了千户候,万金),不是他不勇,也不是他单挑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韩信,至刚对至柔,岂能不败?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战争,不以单挑论胜败,荥阳之战,项羽便对刘邦说下如此话:“如今天下征战不止,民有倒悬之危,皆在你我二人,愿于汉王决死战。”他敢,也想(就是刘邦比他强他也敢这么说,这就是项羽,真汉子,虽然不一定适合当个好君王),但刘邦不敢,也不想(除非他看破了红尘,不想活了)。刘邦的回答也很巧妙,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兵家们引以为荣的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也。”一句话将战争的实质点了出来。谁又敢说刘邦无学?  

  同时期的武将称得上勇的还有个英布,也叫黥布,因为他受过黥刑(象林冲似的,在脸上烫字)。本是项羽属下,也累次在战场上将刘邦打得尿裤子(不知道号称骁勇的樊哙,鼓越等人这时都到哪去了?),九江王,不过最后也没个好下场。其它如樊哙,鼓越,夏候婴,周勃之流不提也罢,这时期谁敢称勇将,必定要和霸王照过面才算得数。用一句不恰当的话可以说明:“为人不识陈近南(项羽),自称英雄也枉然。”嘿嘿。  

  时光荏苒,又是百年,中国一片繁荣,但随着汉帝国与匈奴开战,又拥现出一大批勇将(处于治世是武将的悲哀,百姓的幸事,乱世则相反),冠军候,嫖骁校尉,骠骑将军,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可以说是又一个“西楚霸王”,但他比项籍幸运,他的对手不是刘邦,不是韩信,是匈奴人,匈奴人倒是有点像中国春秋时的战士,宁可力战而死,不施诡诈之计。于是他一路高歌猛进,“约轻赍,绝大幕(漠),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功盖千秋,成就了一个武将所能成就的一切(再加上英年早逝,更是为其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不胜收的句号)。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引多少后世骚客羡慕不已(虽有小缺点,但比起他的功绩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人无完人嘛,完人,换言之(对战争而言),就是无能之人,不信你让孔夫子,方生们引兵出塞看看后果会怎样,不全军覆没,死于乱箭之下士兵们就要烧高香了,对士兵而言,霍骠骑才是大仁,大勇的代名词,至少他们还有回家的希望,嘿嘿。)  

  除了霍去病,当世还有几个猛将,比如李广,但这段时期的<史记>及<汉书>有关单挑的记录近乎于无,大概原因我想有几下几点:一,匈奴人“弓马是凭”,虽骁勇,但除非不得已不与汉军近战,换句话说,他们很少和汉军面对面的硬扛,倒不是怕,而是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汉军不也仗着强弩钢甲铁骑纵横嘛。二,双方语言不通,便是都有这种意愿也达不成共识(嘿嘿,倒说得象是做生意的了),只听双方噫噫呀呀大叫大嚷,不晓得对手想单挑。只好大叫一声“弟兄们,并肩子上”了事。三,汉军军纪极严,不得允许,任何胆敢出阵者必杀,也就是说限制了个人英雄主义,而匈奴人看到霍去病的时候,又大多不战而逃(名声太大,蛮族在意这个,怕一个人就怕得要死,比汉族人还要怕得紧,比如三国时的马超,号“神威天将军”,可见一斑),使得霍去病也没有单挑的机会。  

  总体来说,东汉勇将无多(班超勇则勇矣,可惜的是在史籍中找不到他冲锋陷阵的描述),随着兵法的盛行,再加上民不尚武(与今时倒有些相似),终东汉一世,能数得上号的大概也就吴汉(幽州突骑兵的主帅,正史中不止一次记有其亲自突阵的记录),马援(伏波将军,马超之远祖,“马革裹尸还”就他说的,可惜的是病死的,没死于战阵)岑彭(与前二者并列为 “云台二十八将”,死于公孙述的刺客手中。)但远不能和前述的项羽,霍去病相比(当然仅比他们的骁勇和胆略,不比计谋)。  

  为什么要提东汉呢?因为接着就是三国,写勇将不写三国,怕是一百个看贴的一百个不同意,嘿嘿,不过别得意,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呢,看完贴再决定是夸我还是拍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21:11:4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武将单挑

说三国,当不得不提孙坚,孙策二人。孙坚何人也?孙策,孙权之父,少有勇名,史载:“文台勇烈,不可当也”。平韩遂,破区星,阵斩华雄(“阵前袅首”,当是单挑所为,虽史无明言。华雄者,卓之勇将也,演义中诈称“关羽温酒斩华雄”,实是扯淡),实是当世第一虎将(便是飞将军出,恐亦不能制坚)。孙策,孙权兄,与其父一样,少既有勇名(可见勇也是可以世传的,虎父无犬子,当是指此,若关公,刘备子,徒有虚名耳!),数十骑,千余人破江东,斩张英,战太史慈,杀严舆(很多好三国者据演义论为此皆不为名将,战,斩之无益于其名,实是大误,如此说来,谁又能知此张英之流不能阵斩关羽?老黄忠不也白活六十多个春秋嘛。)数年间成就不世功业,一举而定三分之东吴,志载:“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实是不愧“江东小霸王”之称(霸王者,项羽也)。可惜的是此父子二人皆不得好死(死得竟如此相似,一样中乱箭而亡,正应了哪句老话“将军难免阵前亡”,倒也死得其所)。  

  说完孙氏父子,再来谈一谈马超,三国有句话,叫“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且不论其为人如何,倒是实实在在的猛将一名,潼关一战,与孟德占优势之大军相峙数月,累次亲自引军冲击孟德中军(虽不能象在演义中所述打得孟德大败,倒也给孟德造成很大的麻烦,才不致在孟德的强压之下速败),败后尚能引亲信数十人血战而走(孟德帐下可是猛将如云啊,想走哪有这么容易?再看吕布,两相对照,可见一斑),颇有项羽的风采,只是其人格魅力不能和项羽相提并论,所以累次起兵,累次败北。超被比做英布,英布其人上面已经提过,马超之厉害可想而知。其他如吕布(观其被擒之后的表现,再对比项羽,高下立见,凭这就足以将其排除在外,反正我个人是不能将一个懦夫当成勇将的),关公(五关六将子虚乌有,文丑不关他事,颜良半个偷袭,华雄前面已述,除了个“义”外,没有太多值得一述之处,所谓“名震华夏”实是胡扯),张辽(胆量,武艺都不差,只是跟前述诸人相比,份量还不够,个人对士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赵云(根本不值一提,当然是按正史算,要按演义排则我就没法比了)不提也罢,因为我理解的勇将不是比谁打架谁最狠,更突出一个勇字。  

  说完三国的勇将,再来提一提他们的兵器,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他们兵器的份量,关公的大刀,八十二斤(由于是明人罗贯中所写,所以这个份量也不能按东汉的度量来算,因为正史中没有记载这把刀的份量),事实是,真实的战阵之上,凭着舞刀是很难对抗对手的乱箭和冷箭的(军中的暗号可都是个项个的神箭手,除了盾,想不被射中很难),所以必须要配备一个盾(骑兵盾,当然没步兵的大,也没那个重)来护脸,胫等关键部位(其他部位有重甲,虽不能完全挡得住,但不会造成致命伤,比如合肥一战周泰身中数十枪而能不死既可为证),这样一来,这些突阵的勇将只能有一只手操兵器,一手提盾,如果是处于混战中,还必须使战马快速移动(不一定非要是直线机动,也可以在一个半径内作圈型机动,反正只要是不静止就好,静止的骑将很快便会有史书中所载的“马倒被杀”的情况出现,对手的长戈和暗号也不是省油的灯),很难想像一把刀会有这么重,倒不是因为挥不动,主要是如此会影响大刀的挥动速度和频率,其实重兵器在挥动以后也很省力的,所以实在没有必要,如果是铁杵,大斧之类的重兵器我倒是可以接受,倒是矛,枪一类的轻便型,穿刺类长兵在武将的眼中更实用一些,仅凭战马的机动就可以刺穿对手岂不更好(有些人属于天生勇力,比如典韦,岳云之流,使重兵器也情有可原,况且重兵器也有重兵器的好处,就是攻击性强,威力大,属面杀伤,比起刀,矛之类的点杀伤更能激起人的斗志,但兵器对对手的动作所作的反应要慢,万一有个闪失,则小命危矣!)?  

  三国之后便是两晋,说老实话,我找了又找,也没见到个把能与前述数位相提并列的勇将,只有个刘牢之好像还行,还有个什么杨大眼(说老实话,这段史呢我不是很了解,并没有系统地去看,只能见一个捞一个),倒是到了北齐,北周的时候出了个斛律光倒是扎实不赖,累次将宇文泰及其手下打得找不见北,颇有项羽的风范,只不过由于是个异族,不为列代所重,又不似楚汉争霸,三国时勇将倍出,只能打个折扣了,是个失落的勇将(正史中只有很少的部份提到他,大多一笔带过,篇幅远不能和项羽的<本纪>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21:12:19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武将单挑

 隋,唐,是中国封建文明的最高峰,也是勇将们的用武之时,这段时间的勇将不管从质量,数量上都一点不比楚汉,三国时差(数百年战乱,民皆尚武,以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出几个勇将是很正常的),韩擒虎(灭陈之战立有首功,以五百骑打到南京城下,厉害),史万岁,秦琼,尉迟敬德(不是俺们汉人,但为唐效命,不了解的话看一看<前唐书>),个项个的硬。  

  这时期的勇将们有个特点,就是大多都是长短兵结合(比如秦叔宝的长枪,短鞭,号称“脚踏黄河两岸,鞭打山东六府”),不再是以往的一水长兵模式,原因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大多出身草莽,未从军时多以步战,短兵单打独斗为主(长兵器,比如矛在两人之间的近身战时远不如短兵方便和有威胁),后投身战阵,显然短兵在百万军中是不能满足单挑的要求的(真实的单挑的一合,两马相交时间很短,做个比方,蒙古马在全速冲刺时可以达到50公里的时速,中亚马,阿拉伯马会更快一些,这样两将相对时速就可以达到百公里的级别,也就是30米/每秒,换句话说,就是两将真正的反应时间,只有一秒,胜负就只一秒,而如果一方所持的是短兵,只要对手将马拉得远一些,不要太长,只要自已够得着而短兵够不到就可以了,结果就明了了,虽不能说就一定败死,但吃亏是肯定的),只得以长兵为主(当然了,这些人大都长,短都有一套,比如罗成,尉迟敬德)。  

  有载于史的最有作用的一次单挑也出现在这个时期,隋开皇初年,突厥大举南下和隋作战,相持不下时(对峙对双方都不利,突厥后方吃紧,隋军粮草不继),两军约定各派勇将单挑决胜(败者请和退兵,胜者不得追杀),隋派的就是史万岁(后和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同列隋初四大名将)结果号称勇武的突厥人不经打, 所出的武将十合之内人头落地,按约定突厥退兵,这场战斗历史上很有名,是正史中所记不多的标准单挑,没有任何士兵混战,大家一起看白戏,  

  总体而言,像这种纯由主将的单挑,我好像就只记得这一例(演义,小说不算),大多情况下是这样,身着重装的骁将(不是主将,而是相对来说在军中有一定份量的勇将)左冲右突,率领全军最精锐的部队形成刃锋,切割敌阵,冲乱敌人的阵型.而敌方如果在其冲锋方向上正好有与之相当的虎将,那么就会出现小规模的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在强调战士荣誉的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二战时日军和八路军在拼刺刀时还必须要退出子弹,军事手则上就是这么规定的).特别是知名将领,往往在战时还一边打一边高呼对方名将(勇将)的名字,迫其出来交手而杀之,而这对于提高士气是很有帮助的<比如高平大战,后汉主催促勇将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暗号干的,到这里谁还认为小兵的作用不大?),被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被周军乘胜击败>。  

  宋,积弱成疾的一个时代,奇怪的是勇将倒是不少(至少不比明,东汉少),杨业(杨老令公,杨大刀,杨无敌,呵呵,从名号上也能看出点什么来),岳云(不知道这是WHO,你就可以跳楼了,我也没什么要对你说的了,OVER),杨再兴(据说是杨业的后人,只是不知是真是假),特别是最后一个,莫邪关之战,阵斩韩顺夫(岳飞帐下大将),岳翻(岳飞的弟弟),业阳之战,阵斩敌将孙都统,杀死敌兵五百多人(其勇不下项羽,叹息),生擒后军统制满在,郾城之战,杀敌军数百,负伤数十处,才冲出敌阵,小商河一战,更是打出了我汉人的威风,与帐下三百骑杀金军万户撒八孛堇,千户长、百户长等大小头目百余人(由于全军覆没,不知有多少是其自身阵斩的),兵士两千多人,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金军的主力,结果全军覆没,无一生还,本身被乱箭射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唉。  

  李文忠,明开国六功臣之一,也是以骁勇闻名,曾以五百骑死拼数千蒙古铁骑,血战日半,最后打得蒙古人先坚持不住退兵,可说是其勇不下霍骠骑,还有一个常遇春也是可以的,不过说老实话,这段时期中国已开始走下坡路,很难再出现强汉盛唐时的精兵强将,使得他们的战绩要打一些折扣(指内战时,对蒙古人的战绩另算,毕竟蒙古也是中国北方三个最强盛的游牧文明之一,不是说打就打得了的)。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勇气,体力,一个拥有强大武力的名将对士兵们的心理还是很有影响的,老话说,一个狮子统领的一群绵羊可以击败一只绵羊统领的一群狮子,大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这样:双方为了激励自己的士气和挑起士兵的战斗意志,在两阵对圆以后,由已方猛将叫阵,对方出来对战单挑(没有什么附加条件,也不决定战争胜负,只是对士气有一定影响,有点类似于小说中的描述,嘿嘿)。要强调的是绝对不是两个人打大家看,一般都是一对没打完第二对就上了(捉对厮杀,甚至可以呼叫,挑选对手出战),或者一方败了对方出来人救援,甚至射个冷箭什么的.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单挑的越来越多(绝对不会出现战三百合,然后再挑灯夜战的情况),很快会出现双方近百精锐混战的场面(好像不能理解,但想一想双方的战阵长达数里,甚至十几里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种场面达到某一阶段以后(对战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或者一方优势明显时),正式的两军混战就开始了。象吕布和李元霸那种一个挑好几个的情况虽说不是完全不可能没有,但从正常人的体力,反应来说不太可能(那么多人,总不会是对手的武将一个一个排成竖列和你对冲吧?还要将战马带起来,难度也太大了吧?再说就是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啊,总不能让战马静止和对手的奔马硬扛扛吧?)。  

  到这,再往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大致上数得着的勇将都一一点出来了,其他一些个二流勇将(或所参加的战我规模不大,或本身份量不够,或知名度不高),比如那个喜欢扛两枝铁枪的王彦章,我以前举过例子的郭遵,唐初的苏定方,明未的满桂等就不一一点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22 12:27:19 | 只看该作者
勇!

华雄这事如此改动,长见识了

[ 本帖最后由 tycoon 于 2009-4-22 12: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4-23 17:37:10 | 只看该作者
罗士信,罗士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26 20:00:16 | 只看该作者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看到项羽的,突然想到韩信墓上的字句。
唔~~离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0-20 00:41:0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文看看就好了

前面把三国演义揭了个底朝天,把关赵批得一文不值,后面讲到隋唐南北宋的时候又拿评书、演义里面的人来说事,秦琼尉迟恭难道不是和张飞关羽?以岳云为首的四猛八大锤、误入小商河的杨再兴,还有什么双枪陆文龙、挑铁滑车的高宠、包括跟岳飞父子一起被缢死的张宪也都是小说里面的“厉害人物”,历史上真正如何谁又知道,作者观点明显有双重标准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0-31 22:13:29 | 只看该作者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战阵, 勇者, 两强, 历史, 相遇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by 再度刘郎  

时光倒流一二十年的,刘郎最喜欢听评书。  

当年单田芳先生开讲的当口,一幅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单先生讲的天花与油醋乱坠,唾沫和口水同飞,收音机前的众人轰然叫好。刘郎听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棒冲到院子里扎把扎把几下。那年月,谁能抵御评书的艺术感染力啊。  

且住!这种斗将场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评书中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首先白盔白甲银枪白马一说纯属杜撰。说书人为了大量发展收音机前的追星族,得把主人公装扮得又酷又帅。然而,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自己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面的那位小将果真白衣白甲,外加银枪白马,除非是大雪天,满世界和他一样银妆素裹,否则,多半还没等这位帅哥小将到达阵前,就被对方弓弩手射成箭垛子了。  

白衣白甲问题且放一边。那么临阵斗将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淝水之战中,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万人敌,叫张蚝(念刺)。《太平御览》引《前秦录》说,张蚝本来姓弓,膂力过人,与《三国演义》里的许褚一样威猛,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走。张蚝投靠了一方豪酋张平,深受器重,被张平领为义子。后来张蚝私下奸淫了张平的小妾,张平知道后严厉斥责了他。张蚝大惭,“割阴以自誓,遂为阉人。” 没想到自宫之后,神功大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张平与前秦的战事中,张蚝号称“不败”将军(此处隐去“东方”二字)。后来前秦方面的两个万人敌邓羌和吕光出手,合力才将张蚝活捉。张蚝便降了前秦,成为苻坚的爱将,其战斗作风勇猛,生活作风严谨,成为前秦军中之典范。然而,就是这位“不败”将军,淝水阵前领一军与东晋的北府军对峙,一场厮杀下来,这位万人敌被北府军杀的丢盔卸甲,险些丢了性命。可见即使力能举鼎,力比牛大,在真正的战争大场面里,个人武力对战争的胜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刘郎的这些言论通过历史架空的隧道传到那些武人的耳朵里,伊们必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老子在前方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你们几个妄人(网人)却在背后几几歪歪,说这等风凉话?”其实刘郎这般说法,并非否认战阵斗将的真实性。刘郎的本意是,这种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并不是很普遍、很有代表性的战争行为,而是一种在战争中被边缘化的战场行为。中国古代名将兵家辈出,老祖宗们在几千年里发展出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这些成就里,战阵斗将的出彩处甚少。因而相关的历史记述也比较少。  

虽然历代对战阵厮杀的细节描述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专门研究。大家都知道,究大清一朝,思想、艺术、文学的大家,凤毛麟角,屈指难数,质量数量远逊前代诸朝。但大清不乏考据名家。特别是史学方面,出过一些很优秀的考据学者。用今天的无厘头说法就是,清朝出过一些历史“狗仔队”高手,专行归纳、总结、分类、疑古、考异诸事,然后辑录成笔记体。这些资料洋洋大观,虽缺少深度,却不乏精度。有的笔记体文献中,对那些被边缘化了的战阵斗将,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记录。下面刘郎主要从清人王士禛和赵翼的笔记入手,去了解历史上那些真实的战阵斗将场面,其中添枝加叶自然不可缺少。本人姑妄言之,众位姑妄听之。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引《剧谈录》说,唐时白敏中征讨叶蕃,有一高大威猛的黑衣酋帅出阵邀战,这时有潞州小将驰马而出,弯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后冲上前去抽剑将酋帅砍落马鞍。此小将真是勇猛,可惜没有留下姓名。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号称清朝历史考据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举出了更多战阵斗将的例子,其中大都来自于正史。根据赵翼的介绍,自春秋以降,以至秦汉,正史中关于斗将的记述很少。《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国军队。赵翼称《左传》里提到,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可见,斗将之事,春秋时就已经有了。但现存的《左传》中找不到二人厮杀的记述,不知赵翼参考的是什么版本。《汉书》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刘邦真是聪明,虽在阵前失了尊严,却赢了战机。  

三国时猛将如云,自然少不了战阵斗将的精彩场面。《三国志》记载,曹操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后来樊城一役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一箭射中关羽面额,此一役实有损美髯公大名。《三国志》还记载了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看来张辽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两位公认的万人敌。另外,《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夜战马超等经典段子并非正史。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战阵斗将的一个高峰期,前代后代均无法超越。《晋书·载记》称,陈安原为晋将,后投降匈奴人刘曜,后又叛刘曜。刘曜使猛将平先追击陈安。陈安十分勇猛,左手执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人称“左关右张”。近战刀矛俱发,远战则纵马驰射,十分威风。平先与陈安大战三个回合,力夺其矛而还。才三个回合便被对方缴了兵器,看来陈安是个“掺假”猛将,远不及关张这样的万人敌,。  

《宋书》记载的一战例甚为惨烈,衡阳内史王应之起义兵攻长沙,阵前连斩数人,勇不可当。守将何慧文与王应之舍开大军近身博杀,厮杀多时,何慧文身上被王应之重创八处,血流如注,何慧文则硬生生的将王应之的一只脚砍掉。一番苦战之后,何慧文终将王应之斩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南史》记载,南朝刘宋时鲁爽反叛。鲁爽素来十分枭猛,《南史》称鲁爽有一妩媚的小字:女生。因鲁爽的小字实在有趣,不知两军阵前,宋将大呼来将通名的时候,鲁爽会不会大声回应:我-是-女-生。刘宋猛将薛安都率军前去征讨鲁爽。薛安都冲到阵前举起大矛猛刺,鲁爽猝不提防,应声而倒。看来他的小字实在柔弱了些。史书在介绍鲁爽时,特意提到他的小字,似有讥讽之意。《南史》又载,刘宋大将焦度与北魏猛将豹皮公相遇,交槊而斗,焦度大吼一声,将豹皮公击落于地。焦度左冲右突,力杀数十人,当者披靡。《南史》又载,陈庆之在悬瓠城,北魏骁将宝乐号称军中最勇,求单骑交战,陈庆之的儿子陈昕跃马直趋宝乐,击败百乐,北魏军遂溃散。  

《梁书》记载,梁将柳仲礼在青塘与侯景大战。柳仲礼突入候景的中军,一时无人可当。柳仲礼的矛槊就要刺中候景之际,候景部下支伯仁突施偷袭,斜刺里一刀砍到柳仲礼肩上,柳仲礼遂逃。


《陈书》记载,北齐与梁战于吕梁。北齐军中有西域胡将善骑射,弓马十分娴熟。梁朝主将吴明彻对猛将萧摩诃说:“若能击败此胡将,则敌军军心必失。阁下号称有关张之勇,何不斩了这位‘颜良’扬名?”萧摩诃听了二话不说,驰马冲向北齐军。那员胡将见状挺身出阵前十余步,萧摩诃手持铣鋧(一种近身格斗并可投射的短矛),飞掷而出,正中其额,胡将应声而倒。接着萧摩诃又斩杀数十人,北齐军遂大溃。  

《北史》记载,北魏宗室可悉陵,自幼十分勇猛,力大无穷,曾在打猎中赤手活捉猛虎。可悉陵跟随北魏军征凉州,敌方河西王沮渠茂虔命一骁将与可悉陵斗阵,二人都是大力士,不几个回合,两支槊都被折断,很像《三国演义》里许褚战马超的情节。可悉陵立即抽箭将敌将射落马下,由于来不及拔剑,可悉陵以随身短刀把敌将的脖颈斫断。《北史》又载,东魏西魏的河桥之战中,东魏军中有一厚甲长刀将,拍马直取西魏猛将蔡佑。距离蔡佑三十步时,左右劝射杀敌将。蔡佑说:“我等性命,在此一箭耳,万万不可虚发!”敌将在十步左右时,蔡佑以箭大力射之,敌将应弦而倒,蔡佑上前以槊将其击杀。另记载,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代王思政也是一员猛将,河桥之战中王思政下马步战,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能击倒数人。不过此为乱战,并非斗将。《北史》又载,北周北齐的邙山之战中,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单骑追杀北齐斛律光,斛律光左右跟随都失散,只剩下一位部下和一支箭。王雄手执长槊距离斛律光不到一丈。王雄对斛律光说:“我不杀你,将你活捉献给皇上。”斛律光以仅剩的一支箭,近距离射中王雄面额,王雄退走,将近大营时落马而死。  

《北齐书·綦连猛传》记载,突厥大军进逼晋阳,突厥军中一番将耀武扬威,出阵邀战,齐将綦连猛二话不说,挺身独出,驰马突进,只一合,便把敌将刺落马下,后力斩之。  

《后周书》记载,北魏末年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聚众造反。魏将侯莫陈崇率军征讨万俟丑奴,乘对方列阵尚未完毕,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一时敌众无人敢动。侯莫陈崇后因战功晋升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隋唐时代承袭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尚武好勇之气,正史中也记录了一些斗将的场面。《隋书》记载,隋朝大将窦荣定出征突厥阿波可汗,派人对突厥人说: “士卒何罪,你我应该各派壮士决一胜负。”突厥于是派遣一骁将挑战,窦荣定遣猛将史万岁应战,史万岁出阵力斩其首而还。《隋书·杨义臣传》中的一段记述最有意思。隋朝汉王杨谅发动叛乱,命大将乔钟葵围攻代州。隋大将杨义臣率军进剿。乔钟葵部下猛将王拔善使长矛,骁勇善战,无人可敌。杨义臣对此很忧虑,于是在军中招募能抵挡王拔的人。车骑将军王思恩挺身自荐,杨义臣赞道:“真乃壮士也!”随后赐酒。阵前王思恩望见敌阵中的王拔,毅然将酒觞抛于地上,策马冲杀,连杀十数人,突入王拔中军。一时两军擂鼓呐喊,如催天劈地,孰料不几合王思恩却为王拔力斩于马下,此时地上酒尚温。看来这个王思恩武技不够,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没有重演。  

尉迟敬德大败单雄信是评书里的精彩情节,不过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事。《旧唐书》记载,单雄信挥槊直奔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力刺雄信坠马。《旧唐书》又载,王世充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乘隋朝皇帝的车马,铠甲华丽,十分招摇。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出,力擒王琬而归。《旧唐书》又载,秦王李世民讨刘黑闼,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单骑追逐李世民,唐将潘毛大吼一声,将高雅贤刺于马下。《新唐书·秦叔宝传》称,每次敌军中有骁将夸耀勇猛,秦王李世民便命秦叔宝去挑战,秦叔宝往往能于万众之中将敌将刺落马下,次次都能取得胜利。看来秦叔宝是个真正的万人敌,当得“百万军中取上将手级”的荣誉,而评书《隋唐演义》大大低估了秦叔宝的勇猛,几乎将他排在猛将榜最末。《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唐军征高丽时,敌军中有善射者接连射杀官军十余人,薛仁贵单骑出阵将其生擒而还。《新唐书·王难得传》载,吐蕃大将赞普子郎支都,自恃勇猛,骑名马出营挑战,唐将王难得飞驰而出,直斩其首。后吐蕃室韦酋段普洛扰边,唐将刘容奴单骑袭击,斩敌首而归。

《旧五代史》中记载的最勇武的将领是后晋周德威。当时后梁氏叔琮讨伐后晋,率众逼进太原。有一个叫陈章的梁将,以勇猛知名,众人赠一绰号为“夜叉”。陈夜叉对氏叔琮说:“晋人所依赖的不过是周阳五(周德威),我愿意生擒他,请赏以州郡。”就连后晋皇帝都知道了这事,劝周德威留神。周德威说:“陈章大言不惭,未知鹿死谁手!”后来在两军阵前,周德威微服挑战,佯装不敌。陈章纵马追赶,周德威猛然转身,挥铁杵将陈夜叉击落马下,将其生擒,一时周德威声名大震。后刘守光叛乱,周德威在追讨过程中,又以同样的方法擒获了叛将单廷圭。不过后来周德威在与契丹人的战事中,打了不少败仗,可见斗阵虽勇,不能保证取得所有胜利。《新五代史》中记载,后晋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宋史》中也散见一些斗将战例。《宋史·王君万传》载,宋将王君万在战阵中,忽一骑从敌军中跃出,长矛即将刺中之际,王君万侧身避开,力斩其首,战后才发觉对方是羌军首领药厮逋。《宋史·侯益传》载,候益早年跟随唐庄宗与梁朝战,梁将李立、李建以骁勇闻名于世,候益挺身出斗,以一敌二,力擒二将而归。《宋史·张玉传》张玉修筑青涧砦,西夏兵来进犯,有铁骑挑战,张玉持铁简出斗,取其首还。《宋史·郭遵传》载,西夏兵来进犯宋边,临阵出骁将杨言要擒拿郭遵,郭遵挥铁杵击破其脑。《宋史·王珪传》载西夏军中有骁将持白帜植枪(不知白帜植枪是什么古怪兵器),出阵骂道:“谁敢与我一战!”该将挺枪与王珪战,刺伤王珪右臂,王珪左手以铁杵击碎夏将的脑盖。这时又一西夏勇将挺枪而来,王珪挟住其枪,以铁杵将其击杀。《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赵立传》载,兀术攻楚州,周围有六将,兀术呼曰:“我乃镇抚,可来决战。”有两骑突出,宋将赵立奋矛刺杀,连斩二将而归。《宋史·毕再遇传》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砍其脑,金将坠马而死。纵上所述,宋将中不乏能力战者,可惜不能改变国家军事积弱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0-31 22:14:13 | 只看该作者
《明史》记载,熊天瑞据赣,常遇春率兵围攻。熊天瑞有一养子元震十分勇猛。一日元震率兵出城侦察,与常遇春遭遇。元震发觉,遂单骑直奔常遇春。常遇春的部将挥大刀,元震手执铁挝,二将且斗且走。遇春叹道:“壮士也,不必追了。”《明史》又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庭闻述略》记载,蒙古也先入寇时,有一将手持旗,一将手持弓矢,到达城下。明朝守将石彪出城,手执大斧,一斧砍落了敌将的脑袋。  

《汇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刘千斤聚集流民在湖广起义。刘千斤本名刘通,力大无穷,县衙门前石狻猊重达一千多斤,刘通一只手就可以举过头顶,因而得名“刘千斤”。康都督招募紫微山的僧人惠通进剿。惠通直入刘千斤大营,对刘千斤曰:“你违抗朝廷,祸及老僧。老僧今天与你约定,各以毡裹兵器,蘸灰试斗,身上白点多者为负。如果你输了,则当面自缚以降官军。”刘千斤自然不把这个老和尚放在眼里。两人一直缠斗到天黑,刘千斤浑身上下斑斑点点,不计其数,于是愿赌伏输,来到明军大营请降。《水浒传》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讲的是杨志与周瑾校场比武的故事,双方也是用毛毡包了兵器蘸上白灰厮杀。斗了四五十合,周谨身上,“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施耐庵的这一段描写,很可能源自《汇书》中的这段故事。不过《汇书》所载也不足为信,《明史·白圭传》称刘千斤为明将白圭擒获,而并未提到慧通与刘千斤的比武。  

《柳轩丛谈》记载,南明靖国公黄得功早年与张献忠部起义军作战。黄得功裨将林报国被张献忠部将赵虎诱杀,黄得功大怒,直入对方阵中,力斩赵虎于马下。起义军中有一号称无敌将军的少年猛将,匹马赶到,欲取黄得功,却被黄得功生擒,横置马上而归。   


到此为止,历史上战阵单挑的战例介绍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的阵前斗将厮杀,实比演义中的夸张描写还要凶险。根据以上的介绍,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庸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在古龙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中国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洲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  

上文中的各种战例中,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主将乃军中之宝,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首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全军上下必须要全力保护主将的安全。主将阵亡,必然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失灵,全军的崩溃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主将参与的战阵斗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并不普遍。赵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尽前代史籍,才找到数十个例子,今日被刘郎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权当茶余饭后之谈资,姑妄听之,姑妄听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10-31 22:24:44 | 只看该作者
比“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更厉害的单枪匹马冲入敌军中生擒敌酋的侯莫陈崇都被忽视了,楼主转载文章的原作者历史水平的确不敢恭维。


周书

周书卷十六  列传第八
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book.guqu.net/zhoushu/7285.html
(侯莫陈崇)后从岳入关,破赤水蜀。时万俟丑奴围岐州,遣其将李。尉迟菩萨将兵向武功。崇从岳力战破之,乘胜逐北,解岐州围。又赴百里细川,破贼帅侯伏侯元进栅。丑奴率其余众奔高平,崇与轻骑逐北,至泾州长坑及之。贼未成列,崇单骑入贼中,于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呼,众悉披靡,莫敢当之。后骑益集,贼徒因悉逃散,遂大破之。岳以丑奴所乘马及宝剑金带赏崇。除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临泾县侯,邑八百户。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book.guqu.net/zhoushu/728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9 11:2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