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广之死:悲剧的弱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9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广之死:悲剧的弱化   文 / 昨日王侯 中国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它带给我们的好处之一,就是为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挖掘不尽的历史资源。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部或几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热播。每一部电视剧热播,一定在媒体引发一场大讨论。讨论的内容除了导演手法、演员阵容,还包括真实的历史应该是怎样。媒体有时会请历史专家出面讲解,给公民上一堂公开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编剧们不是历史学家,经常背离史实。但是,反过来,让历史学家当编剧,大约是忠于史实了,估计观众们不买帐。 让一部电视剧完全忠于史实,有点强人所难。毕竟拍一部电视剧,要受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编剧和导演抛开真实的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想像、虚构和夸张,有时可以说是必须的。 新近播出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就对一些历史细节进行了加工。比如李广之死,《史记》上明明白白记载着,李广与卫青击匈奴时,因迷失道路,受到审查,被迫“引刀自刭”。剧中改为李广诱敌深入,寡不敌众,力战而死,临被杀死前,还掷剑毙敌。 这样的改编好不好?编剧一定认为不错,不然他不会这样改编,很多观众也认为效果很好。可不是,让李广在接受审查时自刭而死,那多平淡,让李广诱敌深入时寡不敌众战死,多惊险刺激、扣人心弦。 只不过这样一改,李广身上浓郁的悲剧色彩就冲淡了。被匈奴兵杀死,粉骨碎身,是很让人悲痛的,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职业军人来说,又是一种荣誉。李广没能“荣幸”地轰轰烈烈死在沙场上,而是自刎而死,他的死,不但不壮烈,还有点“畏罪自杀”的意思。 李广何许人?名将之后,其家世世善骑射,是个典型的军人世家。李广臂长有力,是有名的神射手,能一箭射死老虎,又曾把草中石头误为老虎,一箭射去,箭头没入石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灭在石棱中。”这些诗句描述的人物就是李广。这样的家世,这样的身体条件,李广天生就是块职业军人的材料。 李广年少从军,四十余年战斗生涯,历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匈奴闻风丧胆,号为“飞将军”。这样一位能征惯战的人物,竟一生不得封侯,眼见他的部下们身居高位,而他自己,只是不高不低的普通将领。这期间,还曾因士卒“失亡多”,被判“当斩”,用家产赎罪,贬为“庶人”。 一生征战不得封侯,李广心中悲凉不已。四十年在北方的沙漠草原地带一刀一箭地搏杀,多少次命悬一线,是为了什么?今天的人们可以找一个崇高的理由“保家为国”,李广那时候没有这样的觉悟,他就是想为皇帝打仗,立了功,皇帝赐他一个爵位,封他一块土地,让他的儿孙们有饭吃。对一位职业军人来说,封侯赐地,还是最大的荣誉,意味着他的付出得到了承认。 李广为什么不得封侯?人们认为是他“数奇”,也就是命运不好。李广命运确实不好,一生经历的重大战役,总是由于这种那种原因,导致他不能完成皇帝的期望——用最小的伤亡歼灭最多的敌人。 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我们从古代书籍经常看到将领们钩心斗角:出兵作战,挑选容易攻占的地盘,容易击溃的敌军。两军合作攻城,为防止另一支军队先攻进去占头功,故意制造麻烦,拖自己军队的后腿。一些士卒冲锋不敢在前,看到战友已把敌人杀死,他冲上前去争抢敌首,甚至从背后砍倒战友,抢得敌首,回去报功。将领们为抢夺军功打得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 李广总是遇到强敌,总是拼死搏杀之后伤亡惨重,与他的决策失误和运气不好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他太“憨”,不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很多人去打仗,是抱着投机心理,因为打仗最易立功,最易得到赏赐和官爵,他们把“立功”看得重于一切。李广是他把打仗看作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位很“敬业”的军人,把“杀敌”看得重于一切,一心一意打仗,绝不会偷奸耍滑。 太史公司马迁亲眼见过李广:“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口讷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身阔狭以饮。”读了让人酸楚,这位战场上反应灵敏、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笨嘴拙舌,老实得像一位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不会虐待士兵,不会克扣军晌,家无余财,只能等待着皇帝的赏赐。打仗时不会耍滑头,业余时不会拉关系,闲居时做游戏,也还是画军阵,射箭。 李广六十多岁时,又一次请求出征。古代战争,将士们完全是在拼体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跟年轻体壮的匈奴骑兵格斗,是件危险至极的事情。看起来是他主动请战,其实是命运迫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一生征战不得封侯,他不甘心啊。 很不幸,这一次他又失去向导,迷失道路,没能按时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会合。大将军派人对他进行审查,他一个“口讷少言”的人,怎么会为自己辩护?再说辩护又怎样?他确实没能完成军令,等候他的只有“入狱——当斩”,最好的结局是“赎罪——贬为庶人”,他已经经历过一次了,不过那次他还没有这样老,还有机会将功补过,现在他已六十多岁,已经没有机会了。 顶头上司卫青,比他小很多岁,他在战场上浴血杀敌时,卫青是公主府一位赶车的奴仆。他的姐姐被皇帝看中,入宫做了皇后,他随后也就成了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而自己,须发苍白,只做他的下属,还要面对审查他的小吏们的喝斥与侮辱。他不愿再受命运的捉弄,只得“引刀自刭”。 李广之死,悲剧还没有完全结束。死后第二年,他的弟弟李蔡因触犯国法,也被迫自杀。他有三个儿子,两个早死,惟有李敢还活着,李敢因父亲的死与卫青闹矛盾,一次狩猎时,被霍去病暗箭射死。李广的孙子李陵后来做到将军,因战败被俘,投降匈奴,汉朝皇帝闻听此事,把李陵的老母妻儿一同杀死,李氏声败名裂。 李陵之降,以后再谈。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讽刺性的事实:李广一生为汉朝皇帝打仗,但是汉朝皇帝对他的重视,远不如匈奴单于。当初单于曾下令遇到李广,不要杀死他,要把他生俘。他的孙子投降,单于大喜过望,当即把女儿嫁给他。而汉朝皇帝,从来就没有对李家这样慷慨过。 李广是个悲剧色彩极其浓厚的人物,这种悲剧色彩用文字来表述相对容易。用镜头表述,难度就大得多。需要编剧、导演、演员齐心协力,一层层做铺垫,像画图一样,一笔一笔上颜色,才渲染出人物的悲剧色彩。一部数十集的电视剧,为一个配角费这些力气,很不值吧。再说也不能保证观众每一集都看,如果观众有几集没看,就体会不出这种层层递进的悲剧氛围。 这种情况下,就不如把李广自杀改为战死,死前还掷剑杀敌。这样的镜头,我们已经看过无数次——武侠片:某位大侠临死前一剑刺死武林败类;战斗片,我们的英雄被敌人击中后,还扣动扳机,一枪把敌人打死。看得多了,在我们心中就定了型,英雄人物,一定要死得悲壮,让大家心潮澎湃、大声叫好,最好还能流下两滴泪来。只有这样,塑造人物才是成功的。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几百年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曾让多少失意者怆然涕下。电视剧把李广悲愤自杀改为悲壮战死,是把大悲剧弱化为小悲剧。大悲剧需要大手笔,需要观众或读者大的宽容和理解力,大悲剧不一定让人落泪,只把人的心揪得生痛,久久不忘。小悲剧只需一点小聪明,赚取观众或读者一时落两滴泪,过后意平气舒,跟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究其实,也不能怪编剧和导演,观众看电视基本是为娱乐,很少有人对着电视思考人生哲理。这样,让剧情“好看”就成为拍摄方最先考虑的因素。 面向大众的东西,就不得不考虑大众的理解力。为照顾这种不太高的理解力,作者不但要把大悲剧弱化为小悲剧,还要把大智慧弱化小智慧。后者代表性的例子如《三国演义》。“演义”是面向大众的形式,现在的历史剧,就多是“演义”的性质。 《三国演义》中的政客们个个都是阴谋篓子,可惜那些智慧放在现实中全无用场。三国时最大的智慧,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年轻的诸葛亮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当时的天下形势,给刘备指明出路。以后的历史发展证实了诸葛亮天才的预见力。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的蜀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隆中对策”这个情节留下的印象深吗?恐怕远不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 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作者倒是不惜笔墨,反复描写曹、孙、刘三方的“斗智”。诸葛亮对东吴游说群臣,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周瑜,诸葛亮是如何说服他的呢?诸葛亮说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桥于东南”,就是曹操想得到东吴的美女大桥和小桥,放在铜雀台供他玩弄。周瑜当即大怒,说大桥是孙策之妻,小桥是他周瑜的老婆。诸葛亮还假装不知情,连连陪罪。 一个三军主帅这么容易就被激怒,莫非他的智商有问题?在蒋干盗书一节,我们看到一群弱智:先是周瑜醉酒,又收到密信,又把密信放到桌案上,这一系列严重违背常理的巧合,蒋干毫不起疑。曹操也不详细调查,立即就把张允、蔡瑁杀掉。一场决定生死命运的战争,竟像小孩子做游戏一般。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把大智慧一笔带过,小阴谋层层渲染。把高屋建瓴的智慧弱化为小心计和小手段。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本书主要是以评书的形式说给乡下农民和城市贫民听,他们知道知道益州在哪里?知道赤壁之战的成败对三方意味着什么? 现在的电视剧,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一些古装、现代装的破案片,那些公孙策、包公、神探之类的人物,能通过一点线索,在假设的基础上,一番演绎推理,案子就轻松破解。看这样的电视剧,真让人怀疑编剧和观众到底谁是傻瓜。 理论上说,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可以既讲究“思想性”,又讲究“通俗性”。事实上,常常是“通俗性”压倒“思想性”。如一个服装品牌,原先是面向精英阶层,它精工细作,重“质”胜过重“量”。现在要做大众品牌,就要适当“偷工减料”,把名贵的织锦缎改为化纤布面,不这样,大众就消费不起。文学艺术亦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史记·李广列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之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广为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当,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繁体“备”字,“亻”换“米”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土需]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龙城飞将

李 广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上马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人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调李广为未央卫尉。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 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

    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了。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兵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李广以60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的驻地。他想甩开李广独得大功,便令李广的前锋部队并入右翼出东道,他自带中军去追单于。李广力争无果,遂引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由于道路难走又无响导,终于迷了路。此时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卫青只得徒劳而返,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卫青差亲信带着酒肉来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说卫青要向天子上报,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右将军赵食其。李广一身正直,自然不答应。卫青大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广的幕僚去中军接受审问。李广说“他们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审。”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来人走后,李广望作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将,慨然叹道:“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想不到现今却被大将军如此催逼,我已年过花甲,那能再受这样的屈辱!”说罢拔出配剑引颈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悲惨地陨落了。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代康编著,观沧海军事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3-29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拍电视 包括历史剧 都要经层层审查 其中更改历史真相屡见不鲜
编剧可以为了迎合观众心理及接受能力或为了达到某种拍摄效果和播出后效果 经常做这样的事
看了帖子感觉李广之悲 比想象的还甚  自古这样人物该不会少 只不过大家对李广耳熟能道
至于电视版三国 那基本就是一艺术表现手法了  大智慧如何能通过几百个现代演员表现出来
看看火烧赤壁 赵子龙血战长板坡全当听故事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好气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9:57:4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29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13 12:33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