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3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9 0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还没有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时,我就想这个人在中国实在是很有名气,或者说他的作品的中文译名还真是好听好用,不然怎么在媒体中看见过那么多次? 《生活在别处》也成了人们不满现状的发泄。《为了告别的聚会》为毕业生做了最好的“宣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有名,也最为泛滥,估计没看过书的人也知道这个。随之而来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种种……就连”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的开篇语,也在一篇写中国足球的文字中看见过,被借用的很搞笑。 捷克最伟大的作家应该是米兰.昆德拉,后来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改成法国籍, 我想这对捷克的是个永远的遗憾,政治上对文学的压迫也可见一斑。不过庆幸他依然被人们当作捷克的作家,因为大部分作品都根植于作者在捷克的生活经历。 捷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地处西欧的边缘,是这次欧洲杯后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它,布拉格的魅力不比巴黎、维也纳、柏林,米兰差多少,有着同样神秘的吸引力。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说——布拉格不后悔!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米兰.昆德拉看来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于是他成为了后一种! 作为一个为数不多的在世伟大作家,他就在我们同一片天空下,感受我们类似的生活,观察我们同样知道的国际事件,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不读他的作品会是一种遗憾……米兰.昆德拉用他敏锐的笔触在人生很多方面做出了精辟的阐述: 关于青春——他感叹道:“青春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装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历史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经常为青春提供一个游乐场。” 关于情感——他说:“人生中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情感都是偶然带给我们的,它的存在有太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情感的存在与否无法追问其意义” 对于生活,米兰昆德拉觉得——生活在别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著名的作品,后来有个电影叫〈布拉格之恋〉根据此改编,可惜的是电影中人物的爱情场面过于泛滥,淹没了“媚俗”这个词的深邃。小说由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人物情节。昆德拉用他睿智的思想阐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短暂与永恒、轻与重等的主题,言语的诙谐、措辞的优雅、思想的芳香,是那种不能一目十行的小说,一定要慢慢地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踏上昆德拉的节奏。 其实说来惭愧从图书馆借来书后,一直到还书的日期,我都没有读完它。 因为阿根廷,我找过博尔赫斯的作品,但我始终没法在他的作品中自由行走,很多语 言百思不得其解,而米兰.昆德拉语言文字却并不晦涩难懂,可为什么我就一放再放而读不完呢?我想是自己太浮躁了吧。 ??布拉格让人产生美丽的遐想,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许,我要用这一辈子来读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1 15:52:58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1929~ )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作者作品: · 《笑忘录》 · 《雅克和他的主人》 · 《被背叛的遗嘱》 · 《好笑的爱》 · 《玩笑》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不朽》 · 《慢》 · 《身份》 · 《生活在别处》 · 《告别圆舞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9 0:46:2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古稀之年的米兰·昆德拉 (光明日报)


     今年4月1日,定居 法国的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已整整75岁。这位以讽刺文风著称于世界文坛的作家自嘲地说道:“我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来到这个世界,有着形而上的意义。”文如其人,深刻而睿智的昆德拉在作品中一直沿用了中欧小说中讽刺的特点。然而,日益法国化的昆德拉似乎已经开始摆脱以往的中欧特性。

  都市中的“隐者”

  今年75岁的昆德拉移居到法国已经有差不多30年的时间,至今仍和夫人维拉居住在巴黎里特尔街的一座小阁楼里,平凡而平静地生活着。在他的卧室,悬挂着捷克画家与他本人的超现实画作。这位身材高大而消瘦的斯拉夫老人偶尔还会到冰岛作短暂的旅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退休之后,昆德拉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在家潜心进行法语小说的创作。面对媒体,昆德拉有些逃避,1985年他就表示过不再接受记者采访的态度。“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梦想发明一种药膏能使自己隐身。而当我成人后,则希望成功。现在成功了,我又开始想让药膏使我隐身。”他认为,与其介绍他的私人生活,不如多探讨他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似乎只能在心目中刻画出这位都市“隐者”的现代生活 在拉伯雷与狄德罗的作品中体味法语的韵律;从卡夫卡和塞弗尔特的作品中领悟捷克精神,在马尔克斯和富恩特斯作品中吸取幻想与理想,坐在木质的摇椅上,与来访的客人一边品尝家乡摩拉维亚的葡萄酒,一边谈论对自己小说的感觉。面对这位历经坎坷、年逾古稀的老人,我们无法像对待其他公众人物那样炒作,而是静静地等待他用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内心的独白。

  颠沛的历程

  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的父亲是雅纳切克音乐舞蹈戏剧学院院长,一位音乐理论家。昆德拉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1948年,19岁的昆德拉从布尔诺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院学习文学、美学和作曲。然而几个学期后,他毅然退学,进入捷克音乐舞蹈戏剧学院电影系学习,此后留校任教一直到1970年。

  1973年,他的小说《生活在别处》获得了法国美第契文学奖(至今,米兰·昆德拉已经获得了15项国际知名的文学奖),后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劝说他移居法国。他先是在雷恩大学做客座教授,1978年开始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授课。1979年,小说《笑忘录》发表之后,昆德拉被剥夺捷克斯洛伐克国籍。两年后,他加入了法国国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昆德拉越来越多地用法语进行创作。

  “不朽”的作品

  1967年,昆德拉的第一部小说《玩笑》问世,一年后这部小说在法国出版,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路易·阿拉贡为此书作序。《玩笑》奠定了昆德拉在捷克文学上的地位,虽然这部小说卷入了后来的政治风波,但他仍坚持说并没有谈论政治,而是描写爱情。不仅如此,《玩笑》还把在社会的复杂环境下人们的种种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1970年,昆德拉出版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之后《生活在别处》与《告别圆舞曲》相继于1973年和1976年在法国面世。他的第五部小说《笑忘录》是昆德拉1975年移居法国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1984年的作品,书中提出的“媚俗”和“轻与重”的观念,使昆德拉的哲学思想被广为认知,读者可以从中嗅到典型的欧洲“存在主义”味道。进入九十年代后,昆德拉逐渐摆脱一直萦绕在内心中的捷克题材,尝试去写与他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周围世界。1990年出版的小说《不朽》,据称是昆德拉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它被认为综合了昆德拉所有作品的精神,展现了20世纪末期人性被虚幻的图像所操控的画面。对于昆德拉来说,当今的世界充满了迷宫,人们在自己编织的虚伪价值观下不断地在迷宫里摸索。近几年,他又用法语连续写出了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这三部作品抛弃了昆德拉以往小说中极具韵律的特点,也是昆德拉用法语进行小说写作的尝试。虽然他的法语被法国媒体评论为“僵硬、贫乏、缺少诗意”,但昆德拉自己是满意的,认为法国人太过骄傲。的确,《无知》出版的第二年,就被翻译成26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他视自己的作品如亲生孩子一般,最怕翻译将其原来的思想变样,因此还是自己直接用法语写作最为放心。此外,他还经常修改自己已出版的作品,使之更加完美。

  捷克作家还是法国作家

  在巴黎的图书沙龙展上,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被摆放在法国最大的出版公司伽里玛的法国作家区。虽然在这些书中也加入了“法国捷裔作家”的注释,但仍不免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有人认为,昆德拉更应该算作捷克作家,因为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根植于作者在捷克的生活经历。也有的人认为,现在昆德拉生活在法国,用法语写作,在作品中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国籍的区别了。

  的确,即使是昆德拉,也更愿意承认自己是法国作家。这里除了他本人对法国文化的热恋之外,还有面对历史的心情。“当我的国家驱逐我的时候,我永远不会忘记,只有法国人支持了我。在法国,我体会到了‘复活’的感觉。”

  昆德拉在他的祖国捷克并没有得到被追捧的待遇。他的书虽仍被摆放在“捷克文学”的书架上,但捷克人面对这位移居海外的作家时心情却十分复杂。昆德拉说过,他更觉得自己是一位欧洲人。也许正是这种态度,使得捷克人对他无法产生亲近之情。由于昆德拉的最近三部小说都是用法语写成的,至今在捷克都没有捷文版面世,又成为捷克人对昆德拉“耿耿于怀”的另一个原因。在这方面,中国读者都比捷克读者幸运得多,能在第一时间领略到这位大师的新作。捷克人还说,他不太像捷克的本国作家,捷克作家哈谢克与赫拉巴尔的文字都是在啤酒馆里写出的大众语言,而在昆德拉的作品里却充满了沉重的思想与法国式的哲学。这种评论似乎有失公允,因为捷克作家如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大量的思想和哲学。

  昆德拉在中国

  中国读者认识昆德拉是著名作家韩少功根据英文版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时这本书在中国知识界的火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昆德拉也迅速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究其原因,大概与他作品主题的新颖,以及他的一些感想和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心灵相通有关。另外,他的作品中音乐般的叙事结构也令中国读者耳目一新。

  十年过去了,经过国内一家出版社重新翻译、包装之后,米兰·昆德拉再次成为畅销书的主角。去年,他的一系列作品纷纷热卖,总发行量达到一百多万册,成为出版界的奇迹。就连捷克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昆德拉的作品与《哈里·波特》一样在遥远的中国如此受欢迎感到难以理解。

  这种文化轮回的现象的确值得学者们研究,但有一点不容否认,这位法籍捷裔的作家与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昆德拉坦言,中国是他十分向往的国度。 


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昆德拉  
希望有一天他可以踏上我们的土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9 0:49:5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19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是我的信仰,不能说是偶像,太肤浅了。
他是我继达利,文森特,佛洛依德,尼采后很敬仰的人了。

米兰大师的《生活在别处》我最喜欢,家里已经收藏了差不多一套他的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7-19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恩...<生活在别处>不错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7-19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喂,楼主。提个建议,说昆德拉就说昆德拉,别拿其他的人事物说事。

《布拉格之恋》了解吗???菲利浦.考夫曼是谁???
又有几个人有资格评论他?

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很难比较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艺术价值的高低,或者说到底是电影成就了文学,还是文学凌驾于电影之上。某些人一句话就把菲利浦.考夫曼和他的电影给否了,用以衬托出原著本身的价值。这种做法实在有点过份。

学过编剧学的人都应该明白,在对一本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时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本就是两种艺术框架。怎么能进行比较呢???那么,用某些人的观点。我还可以这样说说,菲利浦.考夫曼选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是看得起他。昆老头背地里不定多TM高兴呢。你觉得这样好吗?

再说捷克最伟大作家——谁告送你的?这样说未免太过招摇了吧?问问他自己敢这么说吗?昆老头在世,还没不朽呢。晚几年在替他吹牛逼不行吗?
另外我觉得法国文学宽容博大的艺术氛围,多多少少成就了昆德拉。

是啊,不容质疑昆德拉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是一本优秀的小说。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的确不同寻常。我想当今的阅读昆德拉作品的人们,心态上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好象没有读过的人便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昆德拉以及其作品,被当代的人们一味的追捧与渲染(包括楼主这样的)。已然使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变为一种文化消费时尚。对文学阅读来讲,这一现象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也与本类特征在宣传的意义上有所出入。
一直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适合小众。然而更多的人观赏与熟知,就象提倡全美国的运动员都去练乒乓球一样,既没有意义也不符合实际。那就让更多的人去看看吧。看过一个少一个,之后忘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昆德拉啊,昆德拉。瑞典人不喜欢你,我看全世界又要有无数的人(包括楼主这号的)为你喊冤了。然而,你真的冤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7-20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onze好象很激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20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onze可能是激动惯了。
我也可以回答下。关于米兰.昆德拉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这世界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说法,我不是在写评论,你不满意就不用看。

喂,楼主。提个建议,说昆德拉就说昆德拉,别拿其他的人事物说事。
《布拉格之恋》写昆德拉的时候我只是想到这个而已,笑,我没评论他的意思
电影与文学之间我可没能力讨论。菲利浦.考夫曼你觉得好就行,别和我叫真。。

捷克最伟大作家—还好不用你来评论,是不是问问其他人。

最后谢谢你能看我随便敲下的文字,要不然你也写不出来你的想法。
“见解”独到,PF。。对谁都语不惊人死不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0 16:07:3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7-20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在中国的受欢迎,我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很多作品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捷克,在一定程度上会觉得有亲切感,而且确实可以在里面找到会意的地方和赞同的观点

当然上面所说的跟风也是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但我所见过的这类人通常都坚持不了多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7-20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跟风太小儿科,要当就当专家

买一本48元的《世界名著导读》,好像是致公出版社的,花一天时间浏览一遍,就可以在谈论起世界文学这个话题的时候充当专家角色,蒙住95%的文学女青年不成问题,碰上那5%较真的居里夫人类型的,随便找个什么没看太懂的理由就可以轻易过关

推荐话题:《尤利西斯》,此书90%的人没看完整,看完的人里也有九成没看懂,所以只要此书一出,谁与争锋?说起来,这书我倒是真买过一本,主要是为了应付上门考察的女青年,只要此书往我桌上一摆,文学这个话题算是不敢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4-7-21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也看了几遍.不过,我能记得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语段落,却对这整本书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许,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当做一般打发无聊的小说来读,里面有些精辟的话语可以给来启发,带来你对自身的一些想法,有时还会会心一笑.你还能够很快的记住他说的一些经典语录来丰富你的语言.  同时,他也涵盖了很多对于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但是,在一部包含了很多个人哲学思考的书中,他的语言并不凝涩,也许与翻译的文笔也有关系吧.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小众的书,其实相当多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消遣也行,当包装也行,要多多思考也可以.只是,现在能够安安心心好好看书的人也许已经不多了.现在的生活可选择性太多,甚至让我们觉得无聊而麻木了.我这段时间已经没有好好的看过什么书了.希望工作了带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工地,带几本书看看,不过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哈哈.有时会想静下来看书,但是离开得久了又会想念那些花花绿绿的无聊的生活.就象书里的那样,时间和空间都只能让你的欲望消停片刻,它和你的想法并不是一致的.而且......有比赛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比赛还是要看的:)书,难道真的得到那种于世隔绝的环境才能阅读吗,可能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越来越变成一种奢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诱惑让人遗失了阅读的快感,网络对读书有点伤害。呵呵。唉,可能还是在自身吧。
一直想这样生活状态,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书房。行走在有着各种方向和不同路径的路上,对自然、不同奇风异俗,各种文化的领悟与阅读。为别处真实的生活所感动,为那些我们还无法理解的生命形式生命行为所扼腕叹息。
世间所有写作的人,都将在书房里绞尽脑汁,忍受着无尽的孤独与无尽的痛苦的折磨;而所有阅读的人,是天底下最享受最幸福的人,如果让我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死的方式的话,在阅读小说的快意中死去是最完美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梦回罗马在2004-7-20 17:47:00的发言:
跟风太小儿科,要当就当专家

买一本48元的《世界名著导读》,好像是致公出版社的,花一天时间浏览一遍,就可以在谈论起世界文学这个话题的时候充当专家角色,蒙住95%的文学女青年不成问题,碰上那5%较真的居里夫人类型的,随便找个什么没看太懂的理由就可以轻易过关

推荐话题:《尤利西斯》,此书90%的人没看完整,看完的人里也有九成没看懂,所以只要此书一出,谁与争锋?说起来,这书我倒是真买过一本,主要是为了应付上门考察的女青年,只要此书往我桌上一摆,文学这个话题算是不敢提了


老兄的速记功能强,我看过导读一类的书!看完了还是觉得自己好象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有些女青年就怕是糊弄不得反倒被对方嘲笑了
就像一场比赛,看报纸文字的赛事解说怎么也不如看直播的过瘾。。
《尤利西斯》这么强?有空找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7-22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带着一种哲学性,让人陷入思考。记得看过对他小说的评论说,他的小说给人一种可能性。我觉得他的语句着得很好,记得他小说中说:快乐是形式,悲凉是内容,快乐注入悲凉之中。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悲凉真的是恒久的......也许有些悲观,呵呵,大家不要受我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7-23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喜欢《玩笑》,看这个的时候正在关禁闭,烦躁到想杀人,《玩笑》是我的杜冷丁。
是喜欢昆德拉的,将人与环境置于一个狭长甬道的两边,心灵在其中穿行。

PS:其实他不算是很悲凉,一点都不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7-23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7-24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意识流三部曲之一的尤里西斯?
这书怎么能看?听说极其晦涩难懂,几乎就是天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7-25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 看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8-10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电影确实是性爱镜头泛滥缺乏节制甚至惹人反感;富有意味的性爱场面是米兰昆德拉得意之作,况且这种东西用文字表达远比用镜头表达更容易做到意味深长。

昆德拉的东西看多了会有老油子的感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都有轻飘飘玩智力的感觉。倒是早年的《玩笑》颇有凝重之感。

说到捷克最伟大的作家,如果是奥匈时期泛捷克的概念,怎么可以忘了卡夫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8-11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老博,我正在找你呢。看到我给你的短消息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4-8-11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不在2004-7-20 10:51:00的发言:
onze好象很激动
根据我浅薄的医学知识,ONZE似乎是持续性癫痫兼间歇性抽风。俗称夫里史综合症。

当然,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永无止境的科学,有没有别的病症还需要向权威人士咨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2-12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哎~! 没看<不能``````>,只看是<身份>和<玩笑.>啊.但是偶挺喜欢他滴,看过一篇文章,说他热爱尼采.偶喜欢尼采.但是偶没有被虐倾向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2-14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不被虐体会不到尼采主义的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2-17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这样说呢?尼采的哲学不仅仅是反对女权,崇尚战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13 14:5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