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8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点轻松的吧。比如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9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喜欢的电影,有兴趣的说说吧。 PS:转个朋友写的文章。关于她所喜爱的演员的。 ~最好的黄玫瑰--有关梁朝伟 眼神略微流转就可以杀人于无形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是开在沙漠上独一无二的红玫瑰,即便凋残零落,因为无可替代,所以会永远被人爱惜铭记。可是不知是遗憾还是庆幸,梁朝伟是另外的一种,他是所有黄玫瑰里最好的一支,能被看见的时候,总是以最合适的角度舒展开花瓣,散发出一点点淡淡香气。 红玫瑰总是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爱情,但是黄玫瑰的身份却是含混不明,装饰也好,插瓶也好,绝交也好,甚至可以被天赋异禀的强人拿来求婚,它是一种美丽的花朵,能够并且容许被人随心所欲的运用,不拘哪里,都可以好好表现,证明着玫瑰毕竟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 小梁也就正是这样。从1981年《英雄出少年》里十几秒中的少林弟子到去年《无间道》里的阿仁,21年里,他演了20几部电视剧和58部电影,和港台几乎所有著名导演都合作过,适应他们的风格,把自己融合在不同的影片里面,举手投足之间拿捏分寸,到底风度气息各不相同。 不求上进、任性,又孩子气 那天和朋友说起,两人笑说:小梁真的是一个演员。几乎没有他不曾尝试过的电影风格和角色类型。他本身的个性,也几乎从来没有没有限制过他的发挥。当然,每个成名的演员自然都有他擅长的气质,表现方式,甚至眼神动作,但小梁,你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他在想方设法的达到不同导演对于人物的要求,在想方设法的用表演完成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是的,他演的从来都是戏,或者感触思考会有利于体味角色,但从来,并没有什么角色,让你可以很笃定的说出,他演的是他自己。 梁朝伟说:"除了拍戏,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基本上,我是个挺闷的人,不求上进、任性,又孩子气,又没想过改变自己。"他是真的喜欢表演的人吧,所以也肯十分的花心思与精力。有人回忆1982年无线艺员培训班12期毕业考试的时候,题目是女孩子告诉恋人她要同旁人结婚。别人哭也哭过了,闹也闹过了,(不知道同是这一期的周星驰,那个时候选择了怎么处理?)轮到小梁,他走过去,背对着女孩子站定,掏出火柴来点烟。划不着,再划一根还是不着,好不容易划着了火柴,终于听见女孩子说她的婚讯,小梁手一抖,火又灭了。 21年后,如果再给小梁出这个题目,或者他眼神略微流转就可以杀人于无形,至少不见得会采取舞台剧色彩这么浓重的表现方式。但是当年,他毕竟只有20岁,能够不直接宣泄情绪而选择沉默内敛设计细节,无论如何,证明他十分用心,而且有不错品味。 说到品味,这个从15岁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的男人,最喜欢的作者是三岛由纪夫和沈从文,书籍是《挪威的森林》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则是《十诫》和《威尼斯之死》。一个人可能会夸张或者压抑对某些东西喜爱的程度,但是似乎很难甘心刻意扭转自己喜爱的方向。所以小梁报出的这份单子,即便不是"最",相信到底也曾让他心有戚戚。我想,不管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经历造成,小梁果然是喜欢那些安静锐利而又无可奈何的东西,他自己心里也是有这样的一面吧。除了《一天一点爱恋》这样经典的"钱柜用歌"之外,他的歌曲里,我好好听过的,只有那张一半歌曲一半念白的《从前……以后》,他在里面回忆小时父亲酒醉殴打母亲。低低的说着:"我还记得,那夜生了锈的窗发出的气味。那时候,我需要有些东西支撑。" 不是笑就是叹息 所以,虽然有很经典的评论说小梁的角色不是笑就是叹息,他也的确还算的上有圆熟的喜剧天分,但真正让他蜚声海外的那些电影,吴宇森,侯孝贤,王家卫,陈英雄,那些电影里,他出身景况各个不同的角色却都似乎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不知所措。在命运面前不知所措,在时间面前不知所措,在变化面前不知所措,有时很安静,有的时候不。 文清在人们高谈阔论时只能四处打量,阿b要对着陌生越南人抠下扳机,六三三开门发现快餐店小妹出现在自己家里,澳门黑道警察到最后一步步被洪先生逼的死无葬身之地。即便是热血江湖的《辣手神探》里,他依然要被更加热血江湖的周润发安慰。周大哥说:"这世界不过是一个笑话。" 似乎是真的呢,他吃重的角色里,从来没有能摆出人定胜天表情到最后还能豪气千云笑傲于天地之间的,他们总是在奔跑穿梭,竭尽全力躲闪或者接受连上天也几乎无法预期的诡异或者奇特结局。或者导演们也都公认小梁并不适合全面热血?又或者是知道他长于表演,所以使劲让他的角色深刻复杂? 回想他那些传为经典的片段,那么多那么多,都是在命运流转变化的当口之上,生活感情,转好转坏的那些瞬间。总有层层叠叠的灰色的压力笼罩在他的角色身上,他摆出各种表情动作眼神应对,仿佛是在反反复复的说着:"我没有办法,会这样我也没有办法。" 但是同样的意思,他一遍一遍说起来又到底是各不相同的。梁朝伟曾经说过,一开始演电影的几年,他的演技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现在回溯,的确,在他早期的片子里,他也痛哭,恐惧,手足无措,狂笑,各种极端的表情都轮番上演过,可那样年轻光滑的一张面孔,你在他的眼睛里,看不见时间积淀痕迹。是的,他有竭力的演出,也可以看出来,他精心设计很多细节,但是明显,他还是在随着电影气氛游走,是称职演员,但是并没有能掌控整个局面。 一直到王家卫。 始终觉得,王家卫自由散漫的拍摄方式,真正解放了梁朝伟。一流已经是很好的形容词,但是从一流到伟大,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 对于王家卫来说,他其实并没有习惯架设结构缜密诱人的故事。他是拍人的导演,人的纠葛,感情,时间冲洗之下的聚散命运。所以对于他的电影,我也只能记住一些细节,镜头,意象,台词,至于真正的故事脉络,到底怎么样,那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样子,演员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一切努力工作,只要能让角色闪亮夺目,那么一切就ok。而王家卫希望塑造出来的角色,又都有着一些非常相似的气味。 疏离,淡然,安静。他们在某个时间空间擦身而过,彼此略微打量,然后永远分开,或者会怀念彼此的相貌声音,但不见得会还想要见面。好象是往不同方向迁徙的侯鸟,在一生中最平淡无奇的某个瞬间相遇,或者会为了彼此改变一时半刻飞行方向,但是,它们要去的,都是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 不管是巧合,宿命,还是到底谁屈就了谁,但王家卫的角色设计和梁朝伟的个性,的确有些切合之处,谁也不能否认。所以小梁才能立刻就理解把握了他的那些人物吧。即使根本不知道故事最后变成怎么样,也可以一段一段,从容上演。简直就好像是小梁化身为另外的一个某人,在不同的时空当中,为王家卫进行着一段人生。他能够自己全面定义着这个某人的性格,同时因为未来杳不可期,所以也只能表现性格而已。 这当然是对于演员极大的磨练,好在小梁是喜欢演戏的演员。也因为是这样吧,所以梁朝伟用来形容吴宇森的,只是:"他对影片要求的非常严格。"而对王家卫,他能笑言:"真是我上辈子欠他的。" 但是他所有重要的表演奖项,也几乎都来自王家卫。 王家卫之后的梁朝伟,确切的说,是《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和《春光乍泻》之后的梁朝伟,真正变身成了"电眼影帝"。白烂小片也好,复杂性格也罢,衣着光鲜也好,颓唐造型也罢,似乎都能得心应手,寂寞苦闷欣然,都只在眼波流转间。总觉得他不再刻意希望观众通过他的表演能把角色理解到完满十分,而是抽身站出半步,留出我们想象心仪的一点空间。对于演员来说,能够这样子随心所欲表演,如果不是本身个性卓尔不群,就是对自己十分有信心吧,确定拿捏在某个范围之内,就可以让观众了解感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他真正的成为香港电影的艺术水准的代表之一,继续和众多导演合作,保持着非常稳定的出片量和一个平稳的高水准,并且终于再一次拿到金像奖影帝。 说到《无间道》,这是他第二次演卧底。《辣手神探》和《无间道》,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片子,小梁的角色,从一个热血郁闷愤青变成了平和沉默一点点孩子气的中青年。当年他用枪指着周润发,然后笑一笑转身而去,现在他低头,穿黑色衣服,眼睛里有孤独游移,但行事为人,到底都有自己分寸。 对于一个男演员来说,40岁恐怕是黄金时间,除了太过青春激昂的之外所有角色都可以尝试,既有风度气质又能压得住场子。梁朝伟最近在准备的是王家卫的两部片子,几乎因拖延变成一个传奇的《2046》和只知道标题的《一代宗师》。此外,据说陈英雄为他度身打造的那个电影,又再次开始筹备。 小梁说:"我拍电影是为了兴趣,没想过做明星、拿大奖。我很幸运,因为我年轻时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如果我退休,就要找一份同样有趣的工作去取代电影。" 我希望他永远也找不到其他有趣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想要长久的看见他,就只能期待他的电影。 我希望能够一直看见他的作品,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将来,毕竟,演员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工作,不像舞者或者球员。我看见他年轻青涩的时候,也看着他慢慢变成非常心仪的演员,而现在,何其有幸,我正看着他被无数人承认,渐入佳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9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也是朋友写的,

我自己看华语片比较少,《悲情城市》倒是看过的,非常闷,但不枯燥,可以一气看完,然后有很多东西能够回味,很好。 他的城市~《寂静之声》--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最喜欢的电影其实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不能想象,一种是不能忘记。当然,因为心仪某一个演员而"爱乌及屋"的片子不在其列,那些,叫做花痴。 所谓不能想象的电影,它们的故事,气氛,或者剪辑和镜头角度,总有些匪夷所思的震撼或者有趣之处,观之眼前一亮,忍不住拍案叫绝;而所谓不能忘记的,则其中总有些地方,一点两点,让我心动不已,很久之后还能慢慢的回忆起来那时感觉,不能忘记。 《悲情城市》对于我来说,就是后一种类型。 刚上大学的时候,和最投契的朋友每个周末晚上在学校图书馆挑片子看,那时我们对电影都少起码的了解,去看《伊甸园之东》是为了《双星记》而非James Dean。 图书馆那个时候还只有录像带,翻看硬皮的目录册子,《悲情城市》158分钟,是没看过的电影里面,时间最长的中文片。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侯孝贤是何许人,只是单纯的对这个长度充满好奇之心。学校的图书馆每天5点开放到9点半,赶不上第一拨进去的话,就看不完这个片子。 A City of Sadness 还记得第一次去看的时候,文清出场的一瞬间,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啊,这个人是梁朝伟啊。"简直是一场邂逅。这个香港演员在里面演一个聋哑人,两个半小时说了五个字:"我是台湾人。" 两个半小时之中,我们都没有睡着,也没有笑过,也没有说话,但是很久很久之后,慢慢回忆,竟然能够想起几乎整场整场的镜头调度来,不过或者是因为《悲情城市》里侯孝贤每一场的剪辑,都在非常圆熟流畅的表达他自己的那些原则。而正是这些原则,支撑了整个影片的故事构架和镜头组接。 拿审美趣味比较相似的亚洲电影来比较,同样都是尽量保持安静气氛的影片,小津先生是从容幽默的体察平凡人生活中的状态和趣味,在意的是时间流逝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感情的微妙变化。侯导演的台湾同行蔡明亮,他的安静则是建立在长长的大景别镜头,和对镜头中的非主要活动体的强烈兴趣之上的(以至于我所有看了《你那边几点》的朋友,谈起来第一句话都是"你看见那条大黄鱼了没?"大笑。)至于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好吧好吧,可以说,越南的小花小草小房子小姑娘真是美啊真是美,但总是觉得如果不能有趣或者别有意味,单纯为了气氛往故事里面这么搀水,似乎有点浪费,啊,那些景物长达几秒的特写镜头啊,恕我没有欣赏品味。 而《悲情城市》呢,它被举世公认的安静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导演本人的希望能够尽可能温和中立的平视着表现生活,这也可以说是整部片子在遵循着的最基本原则。 A City of Sadness 首先从叙事的手法上来看,《悲情城市》虽然有因为展现不同人物生活而出现的不同故事线索,而在故事线索中也插入了一些回忆,但从整体来看,整个故事还是一个非常平稳和完整的顺叙,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几乎完全没有被应用。即使在插入回忆片断的时候,也没有用隐黑或者其他任何常见的转场手段,就是镜头一下跳回过去,再跳回现在。文清和宽美回忆他去山里见战友同志的那段,镜头竟然从回忆里文清写字一下子跳到现实中宽美在桌子上写字,两个几乎同景别底相似镜头就这么被不管不顾的组合到了一起,看的时候只觉得一跳。但是,这种朴素的组接方式,也使得整个片子,看起来格外干净。 而从影片的结构来看,著名的默片一样的字幕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影片节奏的作用。只能说它们并非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对于整个片子气氛的烘托起到了作用。而影片,到底还是通过故事片段来结构的。我想侯孝贤对于故事段落的完整性也许有些执念吧,所以才能看见那么那么多的基隆的港口,海面,远远近近的山,房屋,小路和草草花花。起幅从它们开始,落幅又终结于他们,无论镜头如何摇移,人物总是进入画面,完成故事片段,再从画面中离开。好像是在舞台上演戏,上场,下场,幕布拉上。整个电影的节奏也因此,变得舒缓和安静。 从镜头的使用来看,很多人都在说,侯孝贤使用的是中国画式的构图方法,的确如此,他在对第三向纵轴的重视和对景别角度的控制上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拿《悲情城市》来说,它很多画面都是建构在景深基础之上的,比如冠美和小雪晚间闲谈的一场,她们,和她们身后的小雪母亲,这些纵深方向的视觉要素构成了整个画面,而这正是典型中国国画的特点。在景别方面,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完全由大全景,远景,中景和极少的近景组成,几乎没有特写镜头,人物周围永远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同时人物也几乎永远处在几个视觉中心点上。在拍摄角度方面,基本上以平视为主,很少有仰拍俯拍,而在镜头运动方面,也很少有推拉的镜头。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都没有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它的所有画面都能在生活中看到,电影所采取的视角,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平视的旁观者。 封闭的环境 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悲情城市》中,侯孝贤似乎在刻意构筑一个个封闭空间,几场室内戏,祝寿,吃饭,聊天以及其他等等,在画面的左右两边,都有墙面,门框之类出现,整个画面被约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为什么会如此呢?考虑到镜头的平视视角,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导演希望能够刻意营造出一种蔬离感,墙面和门框仿佛将摄像机同人们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所有人只是在过自己的日子而非在镜头注视下作戏,这也是导演对于电影旁观者视角的强调吧。 导演侯孝贤 写了一些无趣的分析,似乎是说明了导演在架构,拍摄,甚至很多细节上都十分用心,但其实也不见得,看侯孝贤其他的电影,也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或者对于他来讲,电影只有选择这样的节奏,视角,才是符合他的趣味的吧。单说《悲情城市》,这种趣味最后或者可以总结成"电影话剧化",他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场景,几乎不对任何人物和情绪加以强调。观众可以重视任何一个人物的感情和表演,同时,永远和整个故事保持距离。 说到话剧,《悲情城市》的演职员名单里,有一个奇异的人物,就是赖声川。他的职务是"英文",不知道是不是做字幕的翻译。那个时候,表演工作坊的《暗恋桃花源》已经上演三年,所以估计这个"英文"也是赖声川帮忙性质的工作吧。《悲情城市》的拍摄是在1989年,3年以后,赖声川的成名作《暗恋桃花源》公映,那几乎是华文电影中最出色的话剧电影,他所擅长的双线交错式结构,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从来没有想过,赖声川这样重结构重细节重娱乐拼命探索戏剧电影化的导演,竟然在侯孝贤的剧组里帮过忙,不知道他对于电影的审美判断,又有没有受到过侯孝贤的影响? 《悲情城市》的编剧之一朱天文曾经说过"的确,导演的思路并不同于剧本的思路。"我看到的剧本已经没有上下集之分,文清的设定也根据梁朝伟的情况变成了聋哑人,那么应该是比较后来定型的剧本了。但是到底还是和电影有很大的距离:枝蔓的细节和人物关系被省去和忽略了很多,小雪也不再在整个故事故事中承担全程旁观的角色。整个故事的架构反而比较多的放在了宽美身上,由她不断的独白,揭示出故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这种态度平顺温和的独白,也许是台湾导演在记录生活时比较习惯的方式吧。2001年的秋天,去看公视几年的获奖记录片,和大陆作者刻意追求不干涉记录对象生活不用,台湾作者们似乎都非常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缓缓道出,所以即使片子内容再出挑,但在节奏上多半是很平和的。 涉及到台湾那段的历史 在剧本和电影的差异方面,最重要的恐怕有两点,它们几乎改变了整个故事后半部的基调和色彩。首先,在剧本里,文清与宽美的婚礼是在大哥被杀之前,但是电影中变成了之后。编剧们似乎是想强调生活对于人缓慢而温和的改变吧,或者人自觉不自觉的,终于沉溺于稀薄微茫的日常幸福之中。但是侯孝贤不肯,他一定要讲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之下,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作出的妥协。也许,葬礼之后的婚礼,在爱情方面,的确有些失色,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更加无奈和惨烈的吧。侯孝贤到底还是很热血的,他似乎对青春的流逝非常的执念,这几乎也是路人皆知的了,连盗版出他的dvd集子,名字也要起成"青春残酷物语"。当然,那个集子里面是没有《悲情城市》的,虽然无论如何,特别是到它的后半部分,宽荣,文清,山里的那些青年人,他们的梦想和命运竟然那么紧密的和时代的变迁紧紧相连,消失,破灭,或者不由自主的改变,一切真是很象是青春片。 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最后文清的结局,剧本中宽美的信上说"你小叔比往日更默然,除了工作就是跟阿朴玩,带他散步……"而电影里,他到底是被捉去,生死不知。侯孝贤到底还是不能接受湮灭吧,即使再温润或者平和,他似乎还是不忍让自己的人物选择漠然,而宁可他们遭受苦难。也就是说,他并不满足仅仅展现生活,而是要强调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起在褪色面前无可奈何,侯孝贤还是选择了表现面对毁灭时人的温婉和坚持。 最后还想说的是《悲情城市》的音乐。本来想把S.E.N.S(神思者)单独拿来做文的,但是临时回家,并没有把他们的专辑都带在身上。S.E.N.S是我很喜欢的日本男女二人组合,1988年为了给电视片《海上丝路》配乐而组合在了一起,由深浦昭彦和胜木由佳里共同担任作曲和演奏,他们算是相当多产的了,从最早的《海神》到去年的《HEART》为止,已经出版了专辑和精选一共31张,而我听过的,大概也只有一多半。我自己是更喜欢深浦昭彦的,因为相对来说要更为大气,《日本人的旅》和《故宫回忆》都非常出色。而胜木由佳里的作曲则主要被用在日剧里面。说起这个来,从90年代初开始,港台电视电影就在不停的"引用"他们的配乐,从《雪山飞狐》到《清清河边草》再到《星愿》,以至于第一次听《海神》的时候,只觉得每一首曲子都已经烂熟于心。 《悲情城市》是他们比较早期的作品,不过这么说我也很犹豫。因为看演职员表,音乐监督是立川直树和张弘毅(他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配乐),S.E.N.S只不过是音乐演奏,但是听旋律的话,还是觉得和S.E.N.S一贯的风格很象,所以姑且算作他们的作品吧。其实个人觉得,不管是文清的主题,宽美的主题,还是整个电影的普通版主题音乐,都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中国风味(宽美的主题乐句根本就是来自日本民谣),反而比较像是坂本和久石让所作的吸取了东南亚色彩的日本音乐。只有在文清和宽美车站候车的那一段,一片前路茫茫中,二胡声流水般回旋盘绕而起,那版主题相对比较中国一点。不过其实这样也是有道理的,毕竟,那是1945年前后的台湾,大家连国语都要从头学起,日常说话则是台语中混杂日语称谓,这种文化交杂的时刻,或者也就是和这样风味的音乐才相对合衬吧。 有人说,《悲情城市》不一定是侯孝贤最好的电影,但是的确是他最复杂的电影,我想说的是,或者那并不是他最投入的电影,但应该是他最热血的电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0-19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作者: 水木丁 发表日期: 2003-07-02 22:47:36 返回《后窗看电影》 快速返回

永远温暖的传奇

当我告诉一个不大熟悉派克的朋友我要为派克写点东西的时候。朋友很好奇的问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想了想说。“是个完美的人。”朋友于是又问“真的完美吗?”这一次我想了很久。然后很坚定的回答他说“是的。”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完美的人,总以为那是一种欠缺人性的表现。完美的人总让人感到仿佛是距离遥远的雕像,那该是高高在上的用来顶礼膜拜之用的。反到是那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弱点的人。有时反而会更加招惹着我们的疼爱。然而格里高里派克是个例外。虽然他和詹姆斯迪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但我却很喜欢把传奇这两个字放在他的身上。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说赫本的到来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天使的,那么派克的到来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永恒了。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去。一个人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自己的灵魂达八十年那么久,那么他无论如何也可以担当起传奇这两个字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詹姆斯迪恩在那场车祸中活了过来的话,我是否可以忍受在现在看到他那张俊脸因为纵欲过度而变得惨不忍睹,而派克这样的人,是可以让人看到老的。所以在那个清晨。当我打开电脑,看到人们用很醒目的字体互相传递着他已经过世的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滑过心头的感觉竟然不是伤心。而是欣慰。他终于完美了一生。并且走得不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在这里向老派克做一个安静的告别吧。

一. 再见阿尔佛雷德

曾经看过一张派克十岁时侯的照片。那时侯大概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叫阿尔佛雷德。派克的小男孩有一天能够成为美国人的心中偶像,作为道德榜样和完美的范例长达八十年只久吧。照片上,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在阳光下很淳朴而自然的对着镜头笑着,他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阳光在宽阔的额头上面照出了一个亮点。嘴是很阔的那一种。眼睛弯弯的深进去,看不到里面的眼神。

这照片突然之间就让我感觉到温暖起来,在看惯了这么多冷漠的,疯狂的,迷乱的或者叛逆的面孔之后,这种久违了的温暖竟然是来自于一个孩子身上的。这让我有些吃惊。当时的派克,父母已经于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然而她很快就嫁给了一个推销员,她要随着他四处为家,于是派克被送到了外祖母家,而母亲则只能是偶尔的来探望一下派克而已。

很多类似的生活经历造就出来得都是一个乖张而叛逆的孩子。然而派克却是极其安静,友善和动人的。从他那张稚嫩的脸上显露出来的温和懂事的神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他的外祖母一定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给了派克所缺少的温暖,而又使得他没有因为破碎的家庭脱离人生正常的轨道。陪伴着他一直到了小学五年级她的母亲决定把他送入了圣约翰军事学院为止。

“我猜,”小阿尔佛雷德给朋友打电话说“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在外婆家和我的狗和自行车一起过得太开心了。”

然而他还是学习着接受这样的安排,这对一个十岁大被孤零零的丢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的男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他在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总是认为那是一个有些灰暗的时期。但他还是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喜爱的事情:军事化的管理,制服和运动。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吗?一个爱上这样一些的东西的男孩子应该长成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演员才对。他应该有抱怨,很叛逆,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这样才像一个传奇般故事的开始。然而派克的确没有,十岁大的他已经是非常懂得生存,也非常的懂得调整自己。他唯一始终无法喜欢起来的是自己的名字而已。

于是他把他的名字改成格里高里派克,然后揣着继父给他的一封信去了纽约。他一如既往的谦逊而温和着。尽管也要穿上可笑的服装在游乐场里四处转悠去给老板拉顾客。但是他依然从不抱怨什么。也从来不曾做出一副全世界都亏欠了他的样子。这到反让人觉得他从来不曾做过什么艰难的事情了,如同他的一生是走了八十年的好运过来,没有过丁点的坎坷似的。然而这世界对他的接受。真的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善良和宽容才换来的。所谓人生是一种态度,也不过此意了。

我还是无法不喜欢那个叫阿尔佛莱德的男孩子的。虽然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很多人认为他太好了也是个缺点。然而对于我来讲,满街都是愤怒和郁闷,不满和牢骚的时候,我更愿意看着那孩子对这个世界宽容的笑容。

二 他的眼中有天堂

一九五三年,当人们刚刚从战争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的那个秋天,《罗马假日》公开上映,在无数人的惊讶和赞叹中,天使降临人间。那是派克第三部比较有影响的电影,派克后来和别人提起这部电影时曾经和谦和的说,当他第一眼看到赫本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就知道她才是《罗马假日》里真正的主角。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会说,如果没有赫本就不会有这流芳百世的经典爱情。然而如果没有格里高里派克呢?

每次和朋友说起《罗马假日》,就总是不忘记强调说这部电影是需要看上至少两遍的。那感觉好象是生怕好东西没和朋友分享一样。担心他们看这部电影时,第一次看到的自然是赫本天使,然而如果不看第二次,就会错过了一个天堂。

赫本终究是没有在哪部片子里比这一次更像一个天使了吧。我们看着她和他一起去看说真话的嘴,看着她扑到他的怀里,看着她慢慢的离开他的怀抱。她的纯洁竟然摄人心魄,而他哪怕是偶一抬头望着她的眼神都充满着那么多的温柔和疼爱。仿佛她是一个孩子,是这世界所有的美好的化身,他一定要尽了心的去呵护她才行。这才明白,所谓天使,是一定要有一个懂得怎么爱护天使的人的。否则的话,天使再美丽也不过是徒劳。她的光芒终究是难抵这个世界喧嚣的尘埃。

再后来看她演的几部片子,始终没有找到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她依然是那样优雅而美丽着的女子,但却有些寂寞的味道在其中。仿佛一个孤独的天使徘徊在人间。始终无法再有人能够懂得如何去守护。和她配戏的男人也是极其出色的,很多人比派克要有性格,有故事得多。就好象加里格兰特。那样英俊而风度翩翩的男子。多少女人为他而陶醉不已。然而他的眼睛里透着的那股子英国绅士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神情。怎样也无法成为一个天使的家。

再也没有如此温暖的眼神了吧。这应该是那么多女人迷恋派克的原因。英俊的外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那宽厚的肩膀,那温柔的微笑和那颗宽容的心。你不必担心向他袒露心扉而遭到他的鄙视,也不必担心付出所有会受到伤害。你可以在他那里肆意的做一个孩子,不用担心,他会一生守侯着你,心疼着你像心疼一个天使一样。有他在,你就不用害怕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这样的男人。这个世界曾有过几个?这样的男人,难道不值得你一生去追随?

天堂何曾遥远过,天堂就在他的眼中。谁要是得到就能幸福一生。

然而天使却终于没有爱上这个天堂般温暖的男人,独自去寻找她的幸福去了。也许她的心中有天堂,因此无须再追寻。而男人的爱给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姑娘,这一给就是整整的四十八年。直至他的生命终结。

看过他和维罗妮卡最初相爱的故事,她那时是个记者,而他是她采访的对象。他在于她第一次见面相隔六个月以后路经巴黎。他把电话打到她工作的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的嘈杂一片大声的说“我是格利高利·派克,想找巴萨尼小姐说话。”

接下来的事情到很像罗马假日里的关于报社的那些情节。当接电话的人用室内广播系统公开呼叫:“巴萨尼小姐,格利高利·派克先生找你。”的时候。整个报社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她虽然犹豫,但还是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了对萨特的采访而和一个美国影星去吃饭,那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了。哲学并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天使,哲学也不能使一个女人的生命温暖。然而他的怀抱却可以。所以就让哲学家靠边站吧。什么也比不上他眼中的天堂。

2003年6月12日。维罗妮卡陪伴着自己的丈夫走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在这48年中。那个英俊的男人有无数的女人爱过他现在还在爱他,但是他从来没有绯闻。我们是永远不能去问赫本,做一个天使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然而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派克太太。也许她会告诉我们,所谓天使,有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找到了她的天堂。

三 一生都是演员

记得一次看一本电影杂志上列出的一个专题,说的是现在一些新生带的偶像继承了前任偶像的风格。例如布莱特皮特是当代的詹姆斯迪恩,而本    等等,很多形象代言人都有接替者,然而我却发现,没有人接替派克。

总觉得但凡一个演员,由于自身的限制,戏路再宽也终归是有限度的吧。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和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总是扮演的无因的反叛青年人一样。派克给人的印象总是扮演那种刚正不阿。有男子气魄,或者是性格谦和的男人。这也许是他自己本身给人的印象所造成的。但其实上。派克的一生中,曾经塑造过的人物并非前篇一率的罗马假日里那个多情的记者形象。从他在演电影之前,在巡回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开始,一直到1991年在西科塞思的《cape fear》,他一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优秀的演员。比如在《罗马假日》里,他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穷记者。在西区可克的《爱德华大夫中》他是一个努力想找回自己的记忆,却反使自己深馅于危险之中的人。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他是一个严厉但是有正义感,不缺人情味的律师和父亲。而在《乞立马扎罗山的雪》中,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阳浴血记》。这也许并不是派克所扮演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相比《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他夺得奥斯卡奖,《罗马假日》使他成为无数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来讲。虽然这部电影很少被人特别提起过。然而却是我个人认为派克的一部最成熟的作品。而那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的路奇也是派克所扮演过的最“坏”的一个人。

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嘴角挂着的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斜带着牛仔帽,脖子上系着小红方巾,刁着雪茄,手在裤子上随意一划把它点燃的样子时,心理满是吃惊。如果这个角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来演,我可能会更加觉得顺理成章一些吧。但是那个让人恨之入骨而又无法不爱的任性男人的确是派克。当他最终死在心爱的女人的枪下之时。没有人再怀疑他的演技。而我也是从那一刻起,才开始第一次打心底里承认派克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惊讶,像派克这样的一个人,即不疯狂也不痴颠。却也是一个真正因为热爱演戏而演戏的人。并且他演起戏来的敬业和认真从来不输于人。艺术这件事,在某些演员来讲,总是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而到了派克那里,就是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从他在大学时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戏剧表演上开始,他就一直是这条路上一个孜孜以求的人。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然而掌声和赞扬似乎似乎从未使派克冲昏头脑。他对电影的热爱仿佛他的爱情一样持久。决不是因为一点虚荣而来。难怪好莱坞这样的尊重老派克,即便是他的时代已经不在,他的辉煌已经过去,当他的名字被提起来的时候。你依然能听到人们语气里的敬重。

他在85岁的时候还活跃在舞台上,到全国各地去旅行,访问一些小剧院和学校,像一个父亲一样给年轻的一代讲他的故事和关于他所热爱的戏剧的事。直至2003年六月12日,他终生都是一个演员。

尾声,晚安,老派克

如果有谁会不相信有一种人是可以完美的。那么他可以去看一看格里高里派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他给我们每个依然活着的人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完美曾经存在过。

他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风度翩翩,气质优雅谦和。他是一个好的演员,从影六十载,主演过六十多部电影,获奖无数;他是一个好的丈夫,决定爱一个女人了,就可以不离不弃,相守一生;他是一个好的朋友,无数的小辈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死是好莱坞巨大的损失。他一生都做到了他想做的那种正直诚实的人,在很多人都放弃对自己灵魂的坚持的时候,他用他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虚伪欺骗,老老实实做人,也一样能成功,能够生存。

要说传奇,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传奇吧。当我们今天的偶像总是表现得那样的颓废,疯狂,和对这个世界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说“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腐烂,所以我也不必那么干净的时候”,有一个人监守着自己的灵魂八十年。

世界上最温暖的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将它点燃。虽然我们明知纵使是传奇也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当他到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感到伤痛。再次看着老年的派克时那张温和而友善的脸。他大概更希望的是每个他爱的人都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
就像他曾经在他的好朋友佛兰克辛那特拉的葬礼上为他背诵的一首诗一样。今天,我们也把这手诗送给我们的老派克。希望他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晚安,老派克

给那些我爱的人

如果我必须要离开你
我的爱人
我必须独自走上这条安静的道路
请不要悲痛
也不要落泪
尽管笑着和我交谈吧
就好象我还站在你的身边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
或者看到我爱过的一只鸟
请不要因此而悲伤的想起我
因为我依然爱你
仿若从前

你是如此善良
有许多的事我想为你做
有许多的话我还没有说
但是请你记住
我从未害怕过
那没有你的世界
我所面对的未来

我们注定无法看到未来
但是我知道
我是如此爱你
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就是天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0-19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悲情城市,很喜欢开头,由大哥文雄的孩子出生讲起,琐琐碎碎地铺陈开来,讲到一家人拍大合照——温暖的橘黄色光线,喧喧嚷嚷的,灯火通明的小上海门前,画面定格,然后黑屏,两三秒之后,主题音乐轰然响起…… 一直觉得悲情城市温厚包容,难得音乐也亦步亦趋跟随导演的心和眼,很多时候听起来,几乎可见阳光气了。

梁朝伟的地下情和三个夏天也都很好。地下情里,他坐在酒吧听蔡琴在台上唱歌:过尽千帆,偏都是掠影浮光。千帆过尽,我仍是最寂寞的海洋…… 那个时候的眼神最好,象是在沉下去。

喜欢小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10-21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声对你们叹一个。心满意足地呼一口气。
梁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最开初的时候是因为,少年不知愁的时候突然出来这样一个静默的侧影,那时看的是春光乍泄。当然直接的开头让我连快进都忘了摁。王家卫用好几分钟的镜头框住梁在船头望水的神情。难忘。
后来就很是辛苦地找他的片子。因为他把王家卫的片子看了个遍。还找什么偷偷爱你,黑狱切猪肠之类。他的经典的穿白衬衣的小形象。

结果过了两年,一部花样年华让我很轻松的可以和他时常见面。发现重庆森林里的他真是年轻,可以扛着箱子边喘着粗气边笑对阿菲。花样里最多的确是紧闭的嘴角和快点燃的眼。

今年看英雄的记录片缘起时,他的镜头挺少。大概是老是孤坐一角的形象让摄象机也没有了欲望。其中有一个是他独自提着大袍子去踩地上的道具木头。一个背影呀,给我这样的人留下太多想象。

自己觉得梁不是演什么象什么的演员。尤其是现在,真正让他出味道的基本都是一类的角色。一定是沧桑的,多情的,少不了沉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3-10-21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地下情和悲情城市都看的懵懵懂懂,只知道里面的他有年轻干净的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10 22:4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