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戈的故乡---阿根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4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更新时间:2002-09-29 20:17:52 -泽熙-   从委内瑞拉到阿根廷我需要到智利的利马转机,其间一共经历了9个多小时,大部份时间在平流层上度过。下了飞机,顿觉凉意袭来。在巴拿马和委内瑞拉穿着衬衣还觉得炎热难挡,而阿根廷正好是冬季。在这里,我观光了首都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的工业城市拉普拉达(La Plata),它们都坐落在拉普拉塔河进入大西洋的入海口。     布城的冬天   阿根廷有许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地方,比方说,驰名的足球队。阿根廷还产生过拉丁美洲最著名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经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80年他热情地说过,如果获奖,“将到中国旅行”。可惜直到1986年去世,他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一位出租车司机看到我是从中国来的,竟用中文说了一声:“谢谢”,很快使我想到,巴拿马运河的一名守卫还可以用中文和我交谈几句。闲暇之中,我还发现拉美国家的书店里还有翻译成西班牙文的中文书,在委内瑞拉看到的是一本《黄帝内经》、在墨西哥看到的是一本《武》、在巴拿马看到的则是四种不同版本的《风水》。似乎拉丁美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少。   和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正好相反,从飞机上看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在极其平坦的土地上。墨西哥城的屋顶多用红色,布城的屋顶则多是黑色。从飞机场到酒店,同行的美国同事告诉我,这里是一派欧洲式的景象。司机用英语向我们解释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好天气”的意思。尽管是“严冬”,一件羊毛衫就可以打发。当地男士的典型穿戴是在西服外加一条厚厚的围巾。据说,1536年当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发现这里的时候,惊叹过这里怡人的气候,布城因此而得名。   这里曾经有挥霍的夜生活,充满了欧化的咖啡馆和餐厅,舞厅的音乐直到清晨。大约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现在变得安静了下来,到了酒店发现前面有一条河,河面上停泊着一条一百多年前从欧洲驶过来的帆船,现在已经成了博物馆。19世纪,由于备受战争之苦,欧洲人纷纷把阿根廷看作他们“希望的热土”。移民带来了欧洲的文化,使得布城的欧式风格浓郁,建筑物的特色不是高大的摩天楼,而是古朴的哥特式,典雅而且宏大,号称“南美巴黎”。同样是欧洲移民,美国的许多城市让人想到的是未来,这里更像一座令人怀旧的城市。   一个令我难以忘去的印象是阿根廷人对绿化的重视,清晨从布城到拉普拉达大约一个多小时,布城的郊外一路上郁郁葱葱,无论是豪华的住宅还是类似贫民窟那样的住所,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花植草。到处都是宽大的草坪和高大的树木,美得让人记得进入了如画的风景。拉普拉达市有规定,凡有六栋住房的地方都必须配备一个相当规模的草坪,而不是象大多数其他城市那样,凡有土地便盖楼房。在拉普拉达也有少量西班牙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当地人把它们视为珍奇加以保护。拉普拉达广场边有一座巨大的尖顶教堂,一看便知道是天主教的标志。     “南美的欧洲”   阿根廷大约是一个“纯白人”的移民国家,我们绝少看见有色人种,被称为“南美的欧洲”,统计数字说那里85%的居民都欧洲白人的后裔,主要来自意大利,其次是西班牙,再次是德国、法国和葡萄牙。而它的东邻巴西,在印欧混合的文化中,具有拉美最浓厚的非洲文化气息。在中美,多为印欧混血;在北美,城市附近的居民也一般以黑人居多;唯有阿根廷,就象亚洲国家一样,难以见到黑人和混血的踪影。我问过几个当地人,他们似乎也不知道如何解释。   1516年西班牙人发现阿根廷以前,这里只有印第安人,50多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6年独立的时候,它已成为了一个移民者的国度。印第安人被杀戮的杀戮,驱赶的驱赶。今天,阿根廷依然约有300万印第安人,他们不仅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以外,甚至在人们的意识之外而被忘却,偏居在热带的东北和多山的西北,或者郊区的贫民窟里。他们忍受的贫穷和婴儿死亡率是阿根廷其他居民的两倍,虽然享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但几乎没有在国家水平上的发言权。1985年阿根廷通过的印地安权利法案一时还难以兑现,例如一些承诺的给印第安社区土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准等,常常为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所中断,一些政府领导人甚至要将他们“基督徒化”。   同样,我在阿根廷的两座城市里也没有看到欧印混血人种。大约在20世纪初欧洲移民来到这里,他们不仅看不起印第安人,也歧视欧印混血,其中有一支传奇的游牧民族叫“高卓人(Gauchos,高乔人)”,后来也被分散开来。一位年长的阿根廷翻译告诉我,正是在那个时候,有色人种便从这块土地上“消失”了。16世纪当西班牙人将马匹介绍到新大陆来了以后,高卓人便漫游在“绿色沙漠”的彭巴大草原上,被喻为“南美牛仔”,与美国西部的牛仔相对应。我们今天对高卓人的了解,莫过于何塞·埃尔南德斯(Jose Hernandez)的1872年写成的英雄史诗《马丁·菲耶罗》(Martin Fierro)。故事讲述了一个高卓人逃过警察的追捕,与印第安人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文明的社会,但依然保持了一个猎人的习性。今天的高卓人已经和其他人融合起来,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塑造的文化却流传了下来,成为骑射、勇气、独立和忠实的理想化身。   在阿根廷,我也极少看到黑人。有一个解释说:18世纪末,当美洲各国大量贩卖黑奴的时候,阿根廷制订了一个《出生法》规定:“凡在阿根廷出生的都是自由人”。这就是说,阿根廷农场主可以购买黑奴,但不能继续奴役他们的子女。结果是农场主不愿购买黑奴,大批非洲人没有进入这个国度。当时,阿根廷尚有数千名黑人,是非洲黑奴的后裔,几乎都居住在乡村,差不多有乡村人口的一半。但因为高死亡率和向外迁移,加之1806年以后的黑奴贸易的下降,以及阿根廷曾经有过的排挤非白人种的运动,人们几乎看不到有色人种,才使得这个国家变得“白”起来。当地人讲,新近有少量亚洲移民,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     一个移民的童年与读书   到阿根廷以前,我正在构思一本有关书的书,因此对加拿大作家阿尔伯托·曼戈尔(Alberto Manguel)1996年写的一本《阅读史》十分感兴趣,于是对作者的背景进行过一些了解。实际上,曼戈尔是阿根廷移民,1948年就出生在布城。在布城的大街上漫步时,我突然想到了他讲述的,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的事,似乎浮现出这座城市30多年前的一段过去。也许是政局动荡,他读高中期间,阿根廷竟换了六任总统,但“书成为我童年世界里的最好记忆,书使世界变得有意义”。他把阅读当作逃避孤独的避难处,当作一个寂寞者的追求,成为一种“亚宗教式”的实践,将外面的世界消溶而醉心在所读的文字里。   我遇到一家书店,但由于看不懂西班牙文而匆匆离去。阿根廷的房屋结构并不高,有的从外表看已经破烂不堪。中学期间,曼戈尔藏有4到5层书架的书,即使出现了黑白电视也没有受到影响,有时为了一本好书朋友之间还产生激烈地争夺,他们还经常到附近的书店翻看儿童图书。当时的书印刷在粗糙且发黄的纸上,装订也很简陋,但现在我看到的却是许多装帧精美的图书,想必价格比当时昂贵得多,书店里的人也不多。正如曼戈尔说的,“阿根廷的书变成了奢侈品”。他提到,当时图书馆附近看上去破破烂烂,甚至有些霉味,大概正如我在去拉普拉达的途中所看到的两样。   尽管如此,阿根廷人还是可以通过自己读书受到好的教育。16岁时,曼戈尔在布城的一家外语书店做临时工,便狼吞虎咽地阅读西班牙文、德文和英文书籍,甚至将书偷回到家里阅读。有一天,也许是他生命的一次转机,在书店里他遇到了博尔赫斯,并开始在晚上为博尔赫斯大声朗读,因为这位著名作家的晚年已经完全失眠。博尔赫斯则时常打断他的朗诵,讲述一些有关的知识或给予评论。在他20岁移民加拿大以前,这段经历也许已经确立了他未来对书的偏爱。   有人说:“儿童需要书就像葵花需要阳光。”的确如此,所有的儿童,甚至很小,就有喜欢阅读的倾向。儿童越小开始阅读,越可能保持对书产生终生的情感。美国盖洛普公司1990年的调查揭示,从三岁开始阅读的人在1989年平均阅读了21本书,而其他人平均只阅读了13本。幸运的儿童可以发现,书将成为他们快乐的一个最大源泉,甚至是终生的愉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公布数字说,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能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有学习和阅读机会的儿童,包括曼戈尔,又都是十分幸运的,因为“葵花”遇到了“阳光”。尽管他没有读过大学,但阅读成了他自己的“大学”。     原产探戈的风貌   阿根廷还是探戈(Tango)的故乡,有人说探戈之于阿根廷,就相当于京剧之于中国。因此,到了阿根廷不观摩一番探戈表演当是一大遗憾,尽管在电视节目的64频道中也可以看得到,但我到了酒店便迅速地订了票。就像爵士乐产生于密西西比三角形一样,探戈诞生在博卡(La Boca),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港口区,曾经是拉普拉塔河畔的一个平民区。   大约在188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妓院和街道酒吧里诞生了一种激烈的音乐和刺激感官的舞会,它从一种调情和粗俗的跳舞开始,流行在博卡的红灯区里。当移民纷纷来集的时候,探戈成为了水手、商人、手工艺者和平民的共同文化,表现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是新移民宣泄忧郁、苦闷的一种方式。一位乌拉圭人作家曼纽尔·维利亚(Manuel Galvez)称它表现出了阿根廷的“悲哀、倦怠的淫荡,以及荒芜”。探戈伴随的音乐多半反映出了阿根廷广泛的文化混合,怀旧的乐曲和缠结的舞布酿造出了19世纪末土著人,以及非洲和欧洲移民带来的混成曲,其中有高卓人的诗句、非洲人的节奏,以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音乐,这就是探戈舞的开始。   当时,探戈作为一种低俗的舞蹈而不入阿根廷的上流,但20世纪20年代有个叫卡洛斯·卡德尔(Carlos Cardel)的人带着最好的舞蹈家和音乐家将探戈舞介绍到了巴黎和纽约。尽管它起源卑微,来自贫民窟和妓院,但经过艺术家的改造以后,它在巴黎的表演异常成功,一举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30年代在欧洲的剧院里成为狂暴。1997年由好莱坞推出的的歌剧片《艾薇塔》(Evita,又名《贝隆夫人》)曾经轰动阿根廷,女星麦当娜就曾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度过数周,专门学习探戈的舞布和性感的姿势,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阿根廷的性格”。   我在布城观看的探戈表演规模很小,舞台上只有三对加上一个男高音和一个女高音,在一个边长只有7、8米的三角形舞台上还摆放着一台钢琴、一把大提琴、一把小提琴和一把手风琴。整个表演不过一个半小时,其中穿插着一些活泼的“故事情节”。但可以说表演者具有天赋而不流俗,展示了一种粗犷和精致的艺术,大不同于面目全非的“标准的”探戈舞。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探戈曾经引起过戏剧性的冲突。据《奥罗阿根廷探戈研习营手册》,欧洲的宗教保守人士称:“参加探戈聚会的基督徒将会失去善良的心。”当时的教宗斥责道:“这种不道德、异教徒的舞蹈,是极其无礼的。”1914年德皇皇帝称探戈像“淫荡、羞辱的公开仪式”。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探戈的“黄金时代”,但到了50年代,探戈舞在西方受到了摇滚乐的冲击,但近年来又重新复兴。   当我返回美国后不久便看到一则消息,阿根廷正在寻求联合国教科学文组织将探戈舞定我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体现了“国民精神”,表现出了“流行和传统”。而且由阿国总统德拉鲁阿(Fernando de la Rua)亲自发起,并在政府的“粉色宫邸”(Pink House)进行了盛大的仪式,因为“探戈舞是我们文化和灵魂的核心,我们希望联合国组织承认它代表阿根廷国家,它已经超出我们的边境并且被接受为一种普遍尊重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阿根廷人如何视探戈为国粹。     品吸马黛茶   品吸马黛茶是阿根廷的又一种文化。因此有人说:“不喝马黛茶就算不得来到了阿根廷。”就如同“不看探戈表演就枉到了阿根廷”一样。凑巧,在拉普拉塔我品尝到了马黛茶,回到布城后便观看了一场阿根廷土产的探戈表演。   吸混合马黛(Yerba Mate)不是阿根廷所独有,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人等一些南美国家也有,他们的饮法上也具有特色,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当一个陌生人拒绝同饮一壶茶的时候,他们会怀疑对方的诚意,因为马黛茶是对“真诚的、沉默的和理解的朋友”。巴拉圭的瓜拉尼(Guarani)印第安人自古就饮用它,阿根廷的牛仔高卓人在牛群里饮用它,1609年西班牙耶酥会传教士开始在巴拉圭和巴西种植马黛树。过去,阿根廷一些富有的家庭还专门雇用一、二位仆人准备马黛茶,并将茶水灌到纯银和黄金装饰的茶壶里,只有那些珍贵的朋友才被邀请来分享。   马黛茶用马黛树的叶子制成,味苦而香醇,据说可以帮助提神解乏,有点像中国的苦丁茶。1909年法国卫生协会说:“马黛茶可以提高士气,增强肌肉,增大力量并让人们忍受穷困。总之,它是勇敢者的帮助。”这多少有些夸张。不过,今天仅阿根廷人一年要饮用马黛茶就达近18万吨之多,是除了自来水以外饮用得最多的。   中国人喜欢喝各种各样的茶,西方人离不开咖啡,而阿根廷人则嗜饮马黛茶。他们饮用的方式不是“喝”而是吸,而且家人或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四、五个人都用同一根吸管轮流着吮吸着茶壶里的茶,分享一壶茶就像一种友好的仪式。马黛茶壶比一拉罐稍小,呈椭圆形,一个手掌可以握牢。马黛茶壶一般由木头或竹筒制成,外面或有艺术装饰。吸管则是由金属制成,管头呈鼓形,上面有小孔,用于分离茶水和茶叶。饮用的时候把碎屑般的马黛茶放进茶壶,然后插入吸管头,饮用的时候不可搅动。吸茶的一群人中可能有一个负责灌茶水的主人(cebador),当茶壶轮过七次以上,里面的味道会淡下来,主人便开始换茶。   阿根廷人和委内瑞拉人或许有相同的商业文化,重视交往。他们常常行贴面礼和拥抱礼,而不是握手礼。真正的商业交谈可能只有40多分钟,而一顿工作午餐则需要3个多小时,包括甜点,但餐馆里不提供马黛茶。在“牛排之乡”阿根廷,餐桌上似乎可以供应无限的牛排,因为它的安第斯山脉向西伸展开了一个25万平方英里的大牧场。午饭之后,公司主人请我到公司饮用了一个小时的马黛茶。他们轮流饮用着一壶茶,而且外面有人突然敲门进来也接过来就饮,主人向我解释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中国人喜欢递香烟,美国人没这个习惯。许多人都说过,不要拒绝阿根廷人递过来的马黛茶,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但我依然迟疑了一下,主人大概看出我不大愿意加入,便专门为我又准备了一壶茶。   按照现代卫生习惯,象中国传统那样一个人一个茶杯也许更好。但阿根廷人往往不愿失去其传统的风格和气氛,也许就象中国人不愿像西方人那样分盘吃饭一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3-2-6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的文章~~笑
鼓掌ing~~

顺便说一句.现在是去阿根廷旅游的黄金时期,因为消费是平时的1/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6 17:42:1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2-6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如烟考虑问题很经济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2-10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穷人都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2-10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潘帕斯大草原——可望不可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19 19:5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