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1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京沪蓉将同贺巴金诞辰 百岁巴金在医院不寂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25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娱乐信报讯: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百岁生日,虽然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执着追求真理的文学巨匠已在上海华东医院躺了近五个春秋,社会各界仍时刻在关注着他。今年11月,一场全国规模的庆祝活动将在上海、北京、成都三地举行。记者昨日走访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的庆祝活动将在这里开幕并举行。 唐文一:他气色不错,比以前稍胖了些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旋转门上巴金的手模赫然眼前。现代文学馆展览交流部主任唐文一告诉记者,今年除了北京,上海、成都两个城市也将举办一些庆祝活动,上海是巴老的生活所在城市,将举办“巴金在上海”的图片展和“巴金文学周”研讨活动;成都,作为巴金的故乡,要在11月17日至25日举办大型展览“走近巴金”。这次为巴老百岁举办的庆贺活动其实非常节俭,“在非典过后,巴老女儿李小林就曾表示,虽然今年是巴老百年诞辰,但不宜花太多钱祝寿,建议只用办展览的方式,否则会与巴老的想法相违背。” 北京的庆贺活动除了自11月15日开幕并将延续至明年1月31日的艺术大展,唐文一介绍,还将结合展览推出一本画册和纪念邮折,而由中国作协举办的“巴金诗歌音乐会”也将在文学馆的多功能厅举行。 说起巴老,唐文一感慨道,“没有巴老,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我从1985年现代文学馆刚成立时就认识巴老了,以前几乎每年都去两次上海,因为要办巴金的展览,除了他早就交给馆里的所有手稿及书稿,他平时还会有些新的东西需要陆续整理出来。每次见面都要聊上半天,他非常和蔼,浓重的四川口音听惯了也容易懂。最近一次见到老人,是在去年,我去上海他的病房探望。虽然气管切开了,无法讲话,但老人头脑非常清醒,头一天听说我要去看他,本来每天上午他都是睡觉的,第二天就一直醒着直到我见到他。巴老气色不错,因为吃流食,又不运动,满头银发,看起来比以前稍胖了一些。” 张志国:巴爷爷每天下午听京剧 记者碰巧见到了如今很少再能与巴金“零距离”接触的人——病房特护张志国,从1998年开始,他就形影不离地在巴金左右照顾老人的生活,而今年八月他刚刚从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回到北京。 “我同巴老一家人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作关系了,我称巴老为爷爷,喊他女儿小林为阿姨,儿子小棠为叔叔,他的大家庭里连老家的人我都很熟。”来自承德的小张是由中国作协服务中心派往上海照顾巴金的,之前的两年他一直在作家曹禺身边,直到曹禺去世。谈到巴老,他的脸上是轻松且愉快的表情,仿佛在谈自己家中的一位长者。 “我第一次见到巴老是在杭州的汪庄宾馆。前些年巴老每年都要在五一时节到杭州小住疗养,没想到那次居然成了最后一次,因为探望他的人太多,老人肺部感染了。回到上海后就住进医院,1999年初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从那时起巴老很少接受探视了。”小张告诉记者,巴老在病房并不寂寞,别人讲话他不戴任何助听器都可听见,比如有人说“巴老来握握手”,他就会伸出手臂看着你,当他感觉口渴时也会用手指指自己的口,提醒护士用棉棒蘸些很稀的果汁给他用嘴吮一下,“每天上午放CD给他听,我们读《文汇报》给他听,下午则固定地开一会儿电视让他欣赏他最喜爱的京剧,每天晚上他都要看新闻联播,然后才睡觉。他每天进食五次流食。” 谈到巴老在医院的生活,小张仍有心疼之情,“虽说华东医院的护理条件非常好,有4个护士与3个特护24小时专门轮流照看他,每天早上在给他擦完澡、换掉所有的衣服与床单后,大家都给他边按摩边聊天,可由于要靠插入胃管用流食进食,每两个月一换胃管时仍非常痛苦,一根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胃管他都会被呛得脸通红……” 小张告诉记者,李济生这位八旬老人是巴金先生的弟弟,他每周都要去看望哥哥两次,将他在外面的见闻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听;而李小林更是每天都去看望父亲。“和我同在上海照顾巴老的还有一个同事小吴,再过俩月我就要回去换他的班了,如今我的人事关系已落到了现代文学馆。” 舒乙:本次艺术大展最有新意 在二楼的馆长室,舒乙正在指点“验收”设计人员做出的巴金邮票折页样本,“巴金侧面像的颜色太深了吧,火与云的背景有点乱……”另一本类似展览介绍的宣传折页上写着《巴金百岁喜庆艺术大展》字样。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先生多次在中国作协会议上呼吁后于1985年建立的,为了表达对巴老的崇敬和祝贺,现代文学馆邀请了50位国内外颇具实力的艺术家描绘巴金先生和他的作品及思想,其中包括靳尚谊、黄苗子、丁聪、方成、刘炳森等人在半年时间内精心创作的54件艺术作品。 谈到今年的庆祝活动,舒乙说,“我们以前曾举办过三次巴金的图片展览了,但这次很有新意,我们不想再重复过去,而是另辟蹊径组织了这个大的艺术展。说它新,首先新在这是一次美术与文学的联姻,以绘画、雕塑、书法、装饰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巴金的文学成就;另外非常巧合的是,没有事先约定,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居然分不同阶段对巴老百年生命历程中各时期的成就进行了具象的再现,在偶然中天然成趣。” 2000年现代文学馆从万寿寺旧馆迁至占地面积达40多亩的芍药居新馆时,巴金已因肺部感染住在华东医院里了,尽管无缘亲自前来漂亮的新馆一睹风采,舒乙并未觉得太过遗憾,“我是三年前最后一次见巴老的。我们做了新馆的录像送给巴老看,他边看边微笑,我想他心中一定非常欣慰,因为文学馆新馆的建成是他所最牵挂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他的全集的出版。”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5 18:15:58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5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部分作品连接:http://www.starinfo.net.cn/photography/gif/xd/bj.htm (哑了的三角琴 公式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 “重进罗马”的精神 海上的日出 做大哥的人 星 做一个战士 桂林的受难 静寂的园子 机器的诗 狗 日 火 一个车夫 繁星 纪念友人世弥 废园外 鸟的天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1-25 22:54:00 | 只看该作者
别把巴金当唐僧 webillusionn    (转贴 )

最近电台、电视台都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巴金的“百年华诞”,称巴金为伟大而“丰富”的作家(现代语文的词汇的进化就是快,不知什么时候发达到能把反义词变成同义词使用),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史的见证人,也是中国20世纪社会史的见证人,同时成了一个醒来者、反思者和批判者。象征了中国人的“求真意志”和“忏悔精神” 。是活的文革纪念碑 。他的存在本身已经构成了我们的精神资源,构成了对后来者的真切鼓励……总之他是说书的那种中华民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骄傲。
在给巴金戴上这么多的比*文*革还高的高帽子,溢美之辞说得吐沫四溅、红光满面后,相声《夸讲究》那种大排场开始粉墨登场:
《夸讲究》里“你爸爸”是 “一夜五更被”―――定更的时候你爸爸铺竹席,身上盖个被单儿;二更换了,铺温州席,盖条毛巾被;三更又换了,铺巴拿马席,身上盖了洋绉夹被;四更又换了,铺台湾席,席上铺绒线毯,身上盖厚夹被;五更又换了,铺狼牙草席,席上铺厚绒毯,身上盖个洋绉夹被;……
讲究是讲究,你爸爸一宿没睡觉。净铺被给别人看了。
对巴金的讲究也只能就高,不能就低:新闻报道、评论文章那是垫脚级别的;各路文人“闻”着就聚在一起开个大型“笔会”了,连吃带喝带游四川全是公家掏腰包,这叫吃着你喝着你,还得你巴结我动动“马良的神笔”;父母地方官也“搞一搞”,投资几千万盖个巴金庙――巴金文学院,又是政绩又是文化;有文化的时候还能少得了文化“巨擘”的秋老师吗?瞧,他扭答扭答地来啦,一下子就抓住了《春秋家》的文化精髓,和关导批驳了种种“非常可笑”的传言(包括聘请“弱智青年复仇记”的男一号担任主角的传闻)后,准备倾情又挥泪地为巴老百年诞辰献上“巨片”;还有封官儿,虽然不知道是谁说的“爱卿听封…”,但已经“封”了几“封”啦―――巴金再次当选为中国大陆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且在二十四位副主席中名列第五。巴老的头上仍顶着许多头衔,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收获”杂志仍赫然写着“巴金主编”的字样;巴金的亲戚朋友们也忙不迭地把自己和巴金的合影“首次”地、“独家”地披露给媒体,他的一个侄子还专出了本书,回忆巴金的种种趣闻轶事――当他还是穿开裆裤时候看到的。当然,也同时为自己找了个“卖点”;55位学者在“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组成了规模最大、学术档次最高的专家拜寿团,致辞着、交流着、讨论着;老百姓里的好事者也不甘寂寞,倡议发起网上、纸上、布上的“万万人大签名”活动……
蓦然间,只少了一个人的声音,巴金的声音。
请看在巴金九十九岁生日的时候的有关报道:(引用自巴金在线)
在上海华东医院的高干病房里,巴金老人仰面而卧。鲜花开满了房间,缤纷的千纸鹤在床头轻轻飞舞。身穿白色衣裙的护士小姐在病房里忙碌着,主治医生立在巴金的床头轻轻地喊:“巴老抬抬手,活动活动;巴老抬抬手,活动活动……”巴金便微微地睁开眼,听话地抬抬手,然后又无力地放下……

这是巴金老人每天惟一的活动了,从1999年2月8日至今,巴金老人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出去。老人的神志是清醒的,而这种清醒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来说又是痛苦的,是一种折磨。活着不能活动,有思想不能表达,关心着外面的事情却无法了解,一位年老、多病、体弱的老人,他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如今,躺在华东医院的巴金老人无论什么话都讲不出来了,不但不能讲而且也不能写,只能用点头和摇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巴金曾多次表示过不再当中国作协主席,但是我们却并没有遵从他的意思。巴金已身不由己。

在华东医院的办公室里采访到巴金的主治医生崔世贞主任,崔主任已为巴金看了十来年病了,她最了解巴金的病情。崔主任说:“从1999年的2月8日开始,华东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疗小组。巴老的病情可以分两个阶段,1999年2月8日以前的5年中,巴老一半时间住院治疗一半时间在杭州疗养,春去秋来。1999年的春节期间由于看望他的人过多,疲劳过度抵抗力弱,感冒高烧,引起呼吸道感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痰咳不出来,呼吸不畅,缺氧,脑和一系列的器官功能衰竭,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经过抢救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呼吸道里寄殖菌不容易清除,这就是个病因。一感染就引起其它并发症,所以多次病危。”
巴金在为别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要知道为别人活着,是要牺牲自己的,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巴金又是无法表达的,特别是对他的医务人员。巴金曾向家人多次提出安乐死,被拒绝后他还向家人发过火,说不尊重他。巴金曾说,长寿对我是一种惩罚。

……那些大吃大喝、大轰大嗡、不断“告诉大家一个特大喜讯”的家伙们 ,你们难道不能让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安静一些吗?你们坐在别人的名誉上吃着的时候就那么心安理得而毫无恻隐之心吗?

在以巴金名义作的许多事中,又有哪一件事按照巴金的意愿做的呢?哪一件是真正体现巴金的“讲真话”的精神呢?没有!
1981年10月,为了配合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巴老为《随想录》专栏寄去了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时责任编辑潘际坰正在北京度假,文章刊出后,巴老发现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并非是原文,而是经过了多处删节。文章中凡是与“文*革”有关的词或者有牵连的句子都给删除了,甚至连鲁迅先生讲过的自己是“一条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话也给一笔勾销了。因为此“牛”会使人联想起“文*革”中的“牛*棚”。过后才知道这是接到“指令”后才被删除的。巴老对此事感到极大的愤慨,为此他一连写了三封信给了潘际坰,他在信中说:“……关于《随想录》,请您不必操心,我不会再给你们寄稿了,我搁笔,表示对无理删改的抗议,让读者和后代评判是非吧……对一个写作了五十几年的老作家如此不尊重,这是在我们国家脸上抹黑,我绝不忘记这件事。我也要让我的读者们知道……”
巴老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当文*革的活的纪念碑,他直到不能动笔前还倡议筹资建立“文*革博物馆”,让中国人记住那个年代的荒谬、疯狂和残酷。结果是没钱、没批、没这没那,试问那建设巴金庙的几千万不够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博物馆,还建设不起来个四川省级别的吗?然而,又是对一个人意愿的强*奸。那个文学院对于巴金来说是生日礼物,还是对一些人还说是块“可得长生不老”的肉?
鲁迅曾在一篇散文里想象自己的死后:虽然躯体死亡,但感觉还在―――他感到蝇蚁在自己的鼻孔间穿行、感觉被野狗撕咬……然后惊醒回人世间,自己还活着啊。可是巴金却没这么幸运了。
我只能,只能诅咒那些蛆虫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2-1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生没写什么,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巴金
南方周末    2003-11-27 15:45:37


“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巴金,1998年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
  对于巴金1998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经在1990年代初对巴金作过一次比较认真的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
  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
  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从1979年开始,巴金以古稀之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通过对“文革”的反思,他的自我解剖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在这部著作中,他向读者公开坦陈自己曾经讲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还伤害过一些朋友,并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文革”的历史悲剧,要讲真话。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自我审判和忏悔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作为一位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作家,巴金经历了20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但晚年享有盛誉的《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
  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的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就像在《怀念萧珊》中我们会为他的深情和遭受的苦难而感动,可惜的是我们看不到他内心的灵魂,看不到他深刻的思考和结果。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巴金崇尚自由,追求真善美,他的作品给向善的青年提供了精神食粮,他本人的经历和追求也给人们树立了楷模。在“文革”结束后的作品里,他大力提倡、反复号召说真话,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年事已高(不可否认也有认识能力问题),巴金提倡说真话流于自己主观动机的表达和一般号召。比如关于“文革”,他不停地问,人怎么会一夜之间变成野兽,除了人性的呼唤,并没有给出深刻的回答,对“文革”这场大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说明。
  “我觉得对巴金最好的生日祝贺,就是拨开埋没《随想录》思想起点的鲜花掌声与阿谀之词,从《随想录》再出发。”朱学勤说。
  朱学勤说,所谓时代悲剧,是指我们几代文化精英,都是被法国文化、俄国革命所吸引,后来打引号的“文化革命”是他们几代人日夜呼唤的文化革命的登峰造极,“木匠造枷枷自家”这样一种状况。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打击迫害都是错误的,怎么控诉都不过分。但是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所有迫害他们的左倾运动,它后面的思维机制恰恰是被迫害者一代接一代相继呼唤的东西。今天如果只看到他们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没有看到他们“木匠造枷枷自家”的时代悲剧,那我们的反思就太浅薄了。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史训锋/photoco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12-1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老人家 健健康康 快快乐乐 我看的第一本小说 就是<家>了 当时迷得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3-12-1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同蜻蜓
在这里献上我万分的敬意以及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3-12-2 23:33:00 | 只看该作者
他现在活着是受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12-3 02:01:00 | 只看该作者
晕 为什么这样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3-12-3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odin说的是实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3-12-3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木头就是木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3-12-3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Odin在2003-12-2 23:33:00的发言:
他现在活着是受罪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3-12-3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恩 就是阿 仅是某些人的幌子而已
巴金及其家人多次表达安乐死意愿均被拒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3-12-4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哎,不就是作为一个所谓不倒的标志么。
最近在看《家春秋》,马上就快看完了,感觉真是郁闷啊,而且越写越感觉在重复以前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3-12-5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于他现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都成了一种象征了
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23 12:45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