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旁观者语]拼拼凑凑—若说龙纹凤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1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说中华服饰的文化。 从公元前十九世纪到公元后十九世纪,中国人穿衣服是很考究的,但却从来不能是随性的,起码单就外衣而言是的,规矩能压死人。考究既不是为了追求服饰之美,也不是为了显示人体之美,而是为了区分表现出人的地位阶级品德,所谓闭形表德。 闭形。领口的形态从先秦两汉到满清十八滚,不外乎是一个数字9和一个镜面相反的数字9的形状,这个朝代朝左是正面的9,改朝换代了衣服型制跟着改朝右变成反面的9,把颈项裹得紧紧的。整个衣身直榫结构,毫无曲线,形体结构是绝不可以从外面被看出来的。 所谓表德,终究表的还是人的身份地位。色彩是有讲究的,黑、白、金、紫、红,是所谓的“正色”,是上层阶级可以用的。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余者皆为间色,是平民老百姓的颜色。图腾纹样形状也是有讲究的,历来都只有正方的、园的,绝无三角形、椭圆形、曲线形。最典型的就是官服上的补子。 一个人想穿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的衣服,决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汉代皇帝着冕服(又称为十二文章服),顶冕冠,脚登赤舄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47211739171444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那样的衣服未见得舒服到哪里去,皇帝却籍此得到了权威的象征。诰命夫人在家可以随意,一旦出门或进宫,皆须按品大妆,头上该插几根簪子不是依据你喜欢或者今天头发盘的牢不牢,而是看你老公的官有多大,皇家的仪制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想多想少都是不能的。 衣服不再单纯是御寒的工具,也不是个人自我的表现,而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种文化上的改良和征服,唐朝的翻领卷草冷冻纹是西域佛教浸润的表现,宋代的“方心曲领”代表了理性社会的权威,清朝的马蹄袖自是不须赘言了。 帽子里的学问,很大。举两个例子,唐朝的官帽是软翅 宋朝的是硬翅 这种硬翅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据说最长的展角璞头居然有2.5米长。 为什么要那么长?因为官员们带了这种帽子彼此之间就不能靠得太近,若要窃窃私语必须面对面,侧着耳朵传话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带了这种帽子,头略微一转动就会产生很大的动作。皇帝坐在上面,哪怕是个高度近视,下面官员谁在交头接耳,谁在摇首摆尾,能不尽收眼底么?到了明朝,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帽子,规矩更是苛刻,带错了是要惹天下人笑话的。要知道那人是进士、举人、秀才、童生、还是没进过学的,只消看看他头上带的帽子,是纱帽还是瓦楞帽,或者方巾便可。中榜前是一个人,中榜以后衣帽行头连带脸上的表情走路的姿态都就换作另一个人了。《儒林外史》中的杨执中为了追赶失落的那顶帽子,居然连官轿都不管不顾地一头撞了上去。一顶帽子,仿佛就是人的全部尊严,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它,哪怕身上鞋邋遢袜邋遢全是补丁,也要弄顶光鲜的头巾带着,口里念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俨然就成了所有人眼中的风雅秀才了。 清代的官服,颜色上的区分渐渐不明显,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明显的品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补服是中国古代官负重最典型的一个部分。这种官服制衣后在前胸后背补缀一块类似图腾的图案,前片对开,后片则为整片,因而被称为“补服”,亦作“补袍”,那块图腾被称为“补子”,作为表官阶、明身份、别贵贱的标志。 商周时代官服补子,十二章纹依次为:日 星辰 华虫 宗彝 粉米 所用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 (一种雉鸟),取其纹丽;宗彝 (一种祭祖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蜼),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 (斧形),取其决;黻 (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补服的规制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补服为文禽武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文官者: 一品仙鹤 二品锦鸡 三品孔雀 四品鸳鸯 五品白鹇 六品鹭鸶 七品鸂鵣 八品鹌鹑 九品练雀 武官者: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的赐补,为斗牛和飞鱼两种。明代补子的尺寸大的约有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 诰命亦有补服。其纹样与丈夫或儿子官品图案相同。女补的尺寸比男补略小,以示男尊女卑。武官的妻母,其补服图案不用兽而用禽,与同品文官补服图案相同。为女子以娴静为美,优雅为上。 来发此文,仅为感谢给予我上传之权限,岂可浪费?多谢木板,作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1 18:35:5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7-21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偶在想像李太白如果是着西装吟诗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21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欧阳一休在2004-7-21 18:39:00的发言:
偶在想像李太白如果是着西装吟诗的话……
[]你的头衔可以改成“太煞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7-22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华夏文明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其服饰纹章图腾也是如此。
中国地大,所以文化是多处发展的,而且由于东部地势原因,交流也不可避免。
凤的图腾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文明发展而来的,最有代表的就是楚文化,最早就见于朱鸟的形象,图象古朴少修饰,很有冲击力。而且一开始凤的形象都是代表雄性地位的。
随着诸侯国的逐渐统一,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多,黄河流域的文明占了上风。凤的图腾变成了母仪的象征而变相的在华夏文明中存在下来。(当然,这样的形成是很晚的事了,起码在汉代,凤的图腾还没有这样明确的指向,凤和朱鸟也还有相当多的互换。)
而华夏族的服饰也不是说完全不讲究实用,它不断的在借鉴着有益的东西。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裤子的出现。汉族最早是没有所谓的裤子的。即使说有,也只能说是绑腿为了避寒,那个东西是没有裆的,也就是说,一个围裙而已。但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劳作中,以及同外族的交流中,特别是马匹的逐渐大量应用(注意,此时车的作用逐渐降低了)这些服饰的弊端有了体现,最终,从赵武灵王的时代起,逐渐有了裤子的概念。而那种下身围裙式的服装作为外在形式存在了下来。
现在,在日本的和服中,还能找到古中华服装的影子,按最传统的方式,它们的和服就是一层层的逐渐包裹,最终形成繁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呢,里面光溜溜,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5-23 13:3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