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4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没有我们的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1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span class="td_m">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艾伦·韦斯曼以全新的视角探讨我们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他引导我们在脑海中勾勒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br/>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br/>     《没有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失后没几天,在纽约地铁系统中泛滥的洪水将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此外,随着各个城市的分崩离析,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将让位于真正的丛林。它描述了充斥着化学物质的农场将如何退回原始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将获得新生、兴旺繁盛,而蟑螂则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在没有我们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供热系统。<br/>  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永不磨灭的,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和文明中哪些将留存最久。这是一部笔触细腻的叙述性写实文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读者易于接受书中的现点。它深刻剖析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视角新颖独到,不同于其他作品。<br/>       乘公车回家的路上听《品味书香》这个节目介绍到的,引发了我的兴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读。</span></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3:28:00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消失后的第二天:没有了持续工作的抽水系统,纽约市的地铁已完全浸没在水中。

七天后:由于水冷系统失效,核反应堆已毁于大火和高温。一年后,水的冻融效应使得街道上布满了斑斑裂痕。二到四年后在纽约和其他城市,斑驳的街道已为杂草所占据,而后行道树的根部向上生长隆出地表,向下生长则再一次蹂躏着已毁损殆尽的下水系统。

四年后:没有了供暖系统,住宅和写字楼成了冻融循环的牺牲品,开始了走向崩塌的第一步。五年后,纽约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焚毁。中央公园那些无人收捡的枯枝败叶一旦被闪电击中,很容易引发一场灾难性的大火。

二十年后:曼哈顿水流纵横,泥淖遍地。毁损的街道已然浸没于水中。一百年后大多数房屋的屋顶都已塌落,这加速了这些建筑的结构性损坏。三百年后纽约市的吊桥已经倒塌,那些铁路拱桥或可维持数百年之久。

五百年后:纽约市的核心区已为森林所覆盖。5,000年后核弹头的外壳被腐蚀,导致放射性钚239泄露至环境中。1.5万余年后随着新的冰河时代到来,曼哈顿石质建筑最后的遗迹被冰川覆盖。

3.5万年后:20世纪的汽车释放至土壤中的金属铅直到这时才完全消散。10万年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至工业化之前的水平。1,000万年后作为人类时代残存的遗迹,许多青铜雕塑仍可保持其原有外形。

10亿余年后:太阳更亮了,地球也变得酷热无比,但仍有可能存在适应了新环境的昆虫和其他动物。

50亿年后:奄奄一息的太阳开始膨胀并吞噬了太阳系所有内行星(inner planets,即水星和金星),地球也随之蒸发殆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3:28: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艾伦·韦斯曼,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他的报道在《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地方发表或播报。他曾是《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在新闻从业者团体Homelantls Productionsrp担任资深出品人,并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国际新闻学课程。《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他对一篇文稿《没有人类的地球》(发表于2005年《发现》杂志)的扩充,被评选为“2006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推荐
《没有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引人入胜,几乎能让人像受了催眠术一般迷醉徜徉。在你坐下来读书之前,你可得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地沉迷其中。这本书或许能够改变人类,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查尔斯·沃尔弗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作品《鲸鱼和超级计算机》的作者
艾伦·韦斯曼勾勒出我们作为一种既显赫又恐怖的物种所处的境地。他与读者进行交流;他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显得真挚而透明。
                  ——巴里·洛佩兹,《北极梦想》的作者
这部作品精确地描绘了事物变得支离破碎的过程,所涉及的领域之宽泛不禁令人吃惊……文字清晰透彻、饱含情感。认识到人类的处境之后我不止一次地瞠目结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
               ——丹尼斯·柯文顿,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角逐的《拯救与沙山》的作者
引人入胜,尖锐犀利,见解深刻,文笔优美,《没有我们的世界》展现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沧桑的笔调和带有悲剧色彩的辞藻远远超越了干涩而枯燥的科普著作。对于一个正在玩弄自身命运的物种而言,这是本极其重要的书。
            ——詹姆士·霍华德-昆斯特勒,《漫长的紧急状况》的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序 猴子心印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伊甸园的遗香
 第二章 拆毁我们的家园
 第三章 没有我们的城市
 第四章 我们出现前的世界
 第五章 消失的野兽
 第六章 非洲的矛盾现状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粉身碎骨的事物
 第八章 持久存在的事物
 第九章 聚合物永垂不朽
 第十章 油箱补丁
 第十一章 没有农场的世界
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古代与现代世界奇迹
 第十三章 没有战争的世界
 第十四章 没有我们的翅膀
 第十五章 辛辣的遗赠物
 第十六章 我们留下的地质遗迹
第四部分
 第十七章 我们要从这里往何处去?
 第十八章 比我们长寿的艺术
 第十九章 海洋摇篮
尾声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0-11 15:12:00 | 只看该作者
物质丰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中国的为糊口而忙碌奔波的人们可没心思想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0-11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介绍挺感兴趣的,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0-11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科学家如何设想将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如果没记错的话,按设想,30年,就可以让火星变得适宜人类居住。而这本书几乎讲相反的东西,呵呵,看起来不错的样子~有空去看~ 谢谢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0-11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灾难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77你难道从来没听过《品味书香》这档节目么?居然说是灾难“片”。

一部幻想题材的书,听介绍很有意思,我也没读,等过了这段时间在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H-blue在2007-10-11 15:12:00的发言:
物质丰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中国的为糊口而忙碌奔波的人们可没心思想这些!

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然未勒在2007-10-11 18:10:00的发言: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科学家如何设想将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如果没记错的话,按设想,30年,就可以让火星变得适宜人类居住。而这本书几乎讲相反的东西,呵呵,看起来不错的样子~有空去看~ 谢谢推荐~

客气!其实这些东西才可以让我们尽情去遐想。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过青埂在2007-10-11 17:01:00的发言:

看了楼主的介绍挺感兴趣的,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慢慢考虑,考虑完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8 20:25: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神捕追风在2007-10-12 7:49:00的发言:

77你难道从来没听过《品味书香》这档节目么?居然说是灾难“片”。

一部幻想题材的书,听介绍很有意思,我也没读,等过了这段时间在说。

长这么大,偶几乎就没听过广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13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个帖子忽然想起来上个月买了这本书,一直丢在地板上还没翻过,晚上回去了翻一翻,呵呵

历史风吹了两年多,相比之下科普读物却少的可怜,仅有的那些也大多是封面花花绿绿内容过于简单的少儿科普读物,其实成年人也非常需要科普,通俗化趣味化的科学也会很有市场

顺便推荐两本曾志朗的科普杂文集《月亮的幻觉》和《跑马溜溜的秘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2-7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上周六卓越送来的,今天开始读。谁能推荐几本国内比较好的科普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7 13:21: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然未勒在2007-12-7 9:18:00的发言:
上周六卓越送来的,今天开始读。谁能推荐几本国内比较好的科普杂志?

《舰船知识》、《兵器知识》、《战争史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2-7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炮炮在2007-12-7 13:21:00的发言:

《舰船知识》、《兵器知识》、《战争史研究》。

你这个军事控BT,这是科普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2-11 00:4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书不错,有些地方很有趣,也很新颖。摘抄几段看到目前为止比较有趣的,部分内容重组了一下:

在第五章《失去的动物种群》里,作者提到一次13000年前的奇怪的物种大灭绝:差不多有40个物种消失了,而且全是大型陆生哺乳动物,那些鼠之类的小动物毫发无损的活了下来。而陆生的大型哺乳动物却遭到了大范围的致命打击。大犰狳和体型更为庞大的雕齿兽,它们酷似审批装甲板的大众汽车,尾巴端上长着渐渐的倒刺。还有巨大的短脸熊,它们的数量是灰熊的两倍,四肢也更长,速度更为敏捷——有人认为,正式阿拉斯加短脸熊的存在,使得人类没敢早些横渡白令海峡。其它灭绝的巨型动物还有著名的长毛猛犸以及帝王猛犸——它们中最重的可能重达十吨,此外还有佛罗里达地懒、阿根廷和乌拉圭懒猴等。
 
我们早就知道,人类起源于非洲,而美洲的人类是来自亚洲。具体说就是从白令海峡过去美洲的——当然,这是众多可能中最可能那种,有人也认为美洲祖先是横渡大西洋的欧洲人。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既然48000年前人类可以抵达澳洲,自然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关于人类渡过白令海峡的方式,作者写道,由于冰期的作用——即大量的海水被冻成冰川,以致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91米。白令海的一些区域干涸了,一条长达1609千米的大陆桥一直通向了阿拉斯加。
 
物种大灭绝最著名的解释来自于“沙漠实验室”【前身是“卡内基沙漠植物实验室”】的古生态学家保罗.马丁,他将40多种巨型动物消失的原因归咎于人类活动——“答案很简单。当人类离开非洲和亚洲,迈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候,大麻烦就开始了。”他主张说,从48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开始,人类每踏上一片大陆都会遭遇大型动物——它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些矮小的两足动物是个巨大的威胁。等它们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即使人类还处于直立人种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在石器时代的“工厂”中大规模制造斧子和宽刃刀。13000年前,当人们抵达美洲时,他们进入智人阶段至少已经有5万年了。他们的大脑比从前更大,已经学会了如何为有凹槽的尖锐石器做上把柄,还知道了如何使用投矛杆——这种木制的工具使他们在投掷过程中保持平稳,快速并从相对安全的距离外准确射杀危险的大型动物。
 
猛犸们麻痹大意和人类的聪慧才智拉开了实力对比,悲剧随之产生,人类的祖先们向比他们庞大数倍的对手发起了历史上最为震撼的闪电战,数百万计的举行动物轰然倒地。对人类来说,“大型动物是最容易追捕的,射杀它们能给人类带来最多的食物和最高的声望。”人类的拓土封疆建立在了众多生物的灭顶之灾之上。保罗.马丁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射杀过度”,还有两外两种比较流行的假设是“寒冷过度”和“疾病过度”,前者认为大型动物不能适应剧烈的天气变化,而后者认为美洲的大型动物身上缺乏应对人类从欧洲带来的病毒的抗体的缺陷是导致其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关于疾病过度,其假设的主要依据来自近代史:第一批美洲人的大多数后代悲惨地死于欧洲人到来之后的那个世纪里。只有少数人一部分死于西班牙人的利剑下;剩下的都死于旧世界带来的细菌,诸如天花、麻疹、伤寒症和百日咳等。这些可怕的细菌最终导致了美洲原住民在一个世纪之内从2500万陡然降至100万。

与美洲那些可怜的生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那里至今仍然生存着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群。而它们之所以未曾遭遇美洲动物们相同的厄运,是因为在非走,人类和大型动物一起得到了进化。美洲、澳洲,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地区的食草动物毫无防范,全然不知突然到来的人类有多危险。但非洲的动物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掠食者相伴的动物懂得如何保持警惕之心,朝着避免被猎杀的方向不断进化。比如,非洲的动物学会了集体行动,使掠食者难以孤立和捕获单只动物,它们还懂得,在其它同伴迟早的时候,总得有几只担当起侦察危险的职责。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斑马、牛羚和鸵鸟,它们在广阔的大草原结成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前者出色的听力、中者灵敏的嗅觉和后者锐利的视觉结合到了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11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似乎还从来没有这么快看完一本书,刚才在douban看到信息,作者艾伦.韦斯曼会在这个月14日在北京演讲。

~~~~~~~~~~

2007年12月14日下午2:00与作者北京国图(中关村南路)学术报告厅亲密接触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者艾伦·韦斯曼受邀来京演讲,有兴趣就去参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12-15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嗯,很有意思,买本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7-12-15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天哪~~为什么你们喜欢这些书哇~~我还是强烈推荐今年我觉得最棒的书《白鹿原》和去年我觉得最棒的作者——余华的《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2-18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我给这本书写的书评不小心上了南方都市报了,书费算是赚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2-18 04:47:00 | 只看该作者

LS的你把书评发上来

今天收到卓越送来的这本书,有时间看一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6-5 11:0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