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1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公是否是英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0 02: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以前我关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昨天我看了一下CCTV4对关羽的介绍以后我不得不发问.节目里说关羽实际上没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传奇,甚至还说关羽的声望在当时还没有他的义弟张飞在当时的声望高.还说了以前人们拜关羽是因为他死的很冤是在驱除厉鬼危害百姓.直到后来有一个和尚来到了他的葬身之处后修建了一座庙宇后才把他当做神来对待. 人们是为什么评价关羽是厉鬼的是因为他死以后,曹操~张飞~刘备都相距而死.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科学的说法~关羽在我的心目之中是永远的英雄.[]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0 4:36:39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3-12-10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走别人的路,让自己琢磨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2-10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关我们什么事吗?这里是阿根廷的地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2-11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黄猫,你是不是发错地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12-13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3-12-20 15:34:00 | 只看该作者
关羽在我的心目之中是永远的英雄.


这句说得好啊,管别人怎么想呢,关羽在我心中也永远是英雄,标准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3-12-26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关羽一路护送刘备的女人没出什么乱子我就比较敬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12-26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关羽是否义薄云天? zt
关羽是否义薄云天?
被民间奉为关帝,庙宇林立,黑白两道都顶礼膜拜的关羽,咸云乃“义”之化身,故有崇高威望成为精神图腾。
但,他真的义薄云天吗?
关羽“义”的形象主要源自《三国演义》的强力包装和封建当局的极力鼓吹。究其根基,不外有四。其一,为保全义兄刘备的妻子,在孤立无援、深陷重围的情况下,不得已委曲求全,暂降了曹操。却事先言明“降汉不降曹”,壮哉义哉!其二,对曹操的厚待和器重知恩图报,在义气的感召下重回刘备阵营之前,不忘为曹操杀敌建功,不负于人。可怜名将颜良不及招架便成了义的牺牲品。其三,尽封曹操赏赐,毅然挂印而去,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为重奔义兄,过五关斩六将。连曹操都感佩其义,不令追杀堵截。其四,赤壁之战写下军令状,伏兵华容道。虽然挡获了曹操及其残兵败将,却仍感怀当年操的厚待,受人点水之恩,须达涌泉之报,竟对军令状视同儿戏,决然将束手待毙的曹操放生了。好一个义字当头的坦荡君子!
从以上演义的描写可以看到,关羽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卑微小人,也不是一个为军事或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背信弃义的伪君子,做人坦荡磊落、义可天鉴。但,不幸的是,历史上的关羽几乎全无以上精彩感人的表现。
首先,关羽并不是和刘备妻子一起被困,无奈暂降的。史载“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擒关羽”。显然其嫂被俘在前,他遭擒在后。他的暂时投降决不是为保全兄嫂,并非出于一个义弟的本分驱使。他的归降未必能给被俘兄嫂一个照应,何况曹军势如破竹,战事短暂而急促,他可能根本没机会知道谁被俘了谁逃逸了。
其次,关羽斩杀颜良真是对曹操厚待的报答吗?不然。史载“公(曹操)壯羽勇銳,拜偏將軍。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於濮陽,時秦宜祿為布求救於張楊。羽啟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復白。公疑其有色,自納之。後先主與公獵,羽欲於獵中殺公。先主為天下惜,不聽。故羽常懷懼。公察其神不安,使將軍張遼以情問之。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要當〕,立效以報曹公。’公聞而義之”。
就算关羽不因求妻不成而怀恨曹操,也是怕此前意欲谋害曹操的事情败露而急于逃离的。“立效报曹公”不过是在张辽奉命询问时的托词而已,掩盖真相的同时还树立了“义”的形象,比其兄刘备借雷声掩盖被操看破心志的窘态,真还高明几分。
再次,关羽高悬“汉寿亭侯”的大印,亡归刘备时,有关史书均无其护送兄嫂的记录,更无过五关斩六将的记录。史载“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先主数丧嫡室”可以对此次刘备妻子已丧做个佐证,甘夫人虽必然也经历了战乱,但全无被俘和随同关羽亡归的记录。当时曹营距刘备所在的袁绍大营哪有什么千里之遥,三五日便可到达。对武力超群的关羽来说,这段逃亡就算有曹操的追杀也应该易如反掌,何况曹操确实下令不得追杀。没了护兄嫂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关羽的“义”字光环至少晦黯了一半。
最后,赤壁残败的曹操确实经过了华容道,还在此间大笑刘备无能,若刘备在此伏兵举火,操无命矣。笑后,并没象演义写得那样,关羽力马横刀威风凛凛地出现。曹操逃逸了,却不是关羽为“义”字放走的。且不说赤壁之战几乎全仗东吴用命,刘备当时根本无力四处设伏劫操。即便真那么神,关羽确实伏兵华容道了,观其此前于义方面的表现,曹操多半是过不了这个鬼门关了,那历史就要改写。
--------------------------------------------
也 谈 关 羽zt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关于“桃园三结义”,李文一方面承认它不见诸正史,另一方面又说,经考证,这一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

  其一,《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李文根据这一句话,断定说:“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我们只要稍微认真琢磨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并不足以表明李文断定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张飞什么事,因为提都没提他;其次,这只是表明关羽受过刘备厚恩,他立下誓言以共死报答,而与结拜并无关系。

  其二,李文认为更能印证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李文说,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伐吴,这是因“桃园结义”要为关羽报仇的缘故。诸葛亮劝谏刘备放弃伐吴,无论在《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均无记载,不知李文所说有何根据?恐怕依据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不足为凭。

  李文还说,刘备伐吴时已即皇帝位,御驾亲征而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他与关羽没有结拜兄弟之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这一理由实际上预先假定刘备御驾亲征是为关羽报仇,这种假定有何根据?刘备伐吴主要是因为失去荆州战略要地,他想将它夺回来。无论关羽是否被杀,这一仗恐怕都是要打的。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文的证据:据《先主传》,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孙权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如李文所说,是铁了心为关羽报仇而宁可抛弃江山社稷、身家性命于不顾,他就不会同意和解,而势必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可见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政治利益,而非意气用事。

  李文说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未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得出的,而非史书所载。《张飞传》关于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部下所杀,仅此一个事实,其余均为小说家的杜撰或想像,由此也扯不到为“二哥”报仇的事情上去。

  总之,被李文称为“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之桃园三结义,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说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李文还花较多篇幅为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进行辩护。本来投降的问题是不须辩解的: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战争胜负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并非坏事,也不应该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尤其是指挥官,他的这一决定可以避免许多人无谓的牺牲。但李文似乎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举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俘为例,认为即使社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宽容他们,他们一旦被俘而不是拼命战死,在人格上就有了生死关头的污点,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清白。

  因此,李文极力为关羽降曹辩护,想还他一个“清白”,说以他的刚烈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由于要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才不战死而降曹。此说没有史实根据。《关羽传》记载此事只有“曹公擒羽以归”六字,《先主传》也只有两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根本没有说关羽是为了保护刘备夫人而降曹。

  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只有六个字:“关羽亡归先主。”《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根本没有提及他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的事(实际上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当初投降是为了保护两位夫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刘奔曹。“但他没有将这些史料开列出来。我想,这些史料恐怕是不存在的。我所见到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是被活捉的,“曹操擒关羽以归”。这里哪容关羽谈什么条件?李文说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关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文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对于关羽的各种赏赐并无史实根据,另一方面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和美女,“恐不为失真”。接着就将这当作已有的事实,说“曹氏赐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以此来体现关羽不好色,是个“英雄能过美人关”的超级“人杰”。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说:“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扬。(关)羽启公(指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三国志〉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至少有三部史籍(《华阳国志》、《蜀记》和《魏氏春秋》)都谈到这一情况,且说法相同,看来关羽确有战前索要他人妻子之事。

  这三处说的是刘备归属曹操,与曹操合力生擒吕布时期的事情。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关羽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开始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向曹操提出这一要求前,是见过秦宜禄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晓对方的情况的。而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女子。关羽以自己的妻子没有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是真心话。他怎能断定秦妻一定能生儿子呢?难道别的女子就不能生儿子吗?这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他是看中了对方的美色。

  由于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这个女子是不是“有异色”(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先派人将她带来看,看的结果是将她留下自用。这也说明该女子确实特别出众,不然曹操也犯不着为她横刀夺爱。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李文所说的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我无缘看到。李文因为一个情节(有三个女子与关羽有情感纠葛,且有私生女),而指斥该剧是“圣头着粪”,认为阻止该剧的拍摄和播放,是维护了正义。此说我颇不以为然。关羽在有妻室的情况下,又觊觎敌人的妻子,原因是对方为一绝色女子。由此看来,假设他有妻有妾,有不止一个女人,并非不符合他的性格,算不上给他泼了一瓢粪。而且我想,该剧大约不会说自己是“纪实”电视剧,恐怕也是“戏说”之类的。现在戏说的东西多了,为何独独到关羽的头上就不行?

  李文在作了上述种种“历史考证”后,得出结论说:“纵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己、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是“至大至刚的人杰”,“至忠至义、至仁至勇”,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吗?根据我们知道的确切史实,关羽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溢美过誉之辞。

  作为一个从政者和一方主帅,关羽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小缺陷。从《关羽传》看,至少有这样三条:首先,好与自家同事争谁第一,有窝里斗之嫌。马超归降蜀汉,关羽在荆州致书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一个高下;幸被诸葛亮巧言回函,极力称赞他“绝伦逸群”,充分满足其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内部争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国的关系,逼友为敌。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曹操派人约孙权合攻关羽。孙权未作决断,先派人为儿子求婚于关羽之女,以试探关羽的态度。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遂决定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可以说,蜀、吴交恶,荆州被夺,关羽作为一方主帅,他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导致内部生变。这是失荆州的关键。吴国大将陆逊总结关羽的性格是“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以勇气自负、欺凌他人。屯守战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关羽瞧不起,关羽出征时两人因军资供应有时不足,被关羽威胁说“还当治之(回来后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惧不安,最后接受了孙权的诱降。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的角度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无论怎么看,关羽都谈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么什么。能当得起上述溢美过誉之辞的,只能是神化后的关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3-12-27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关羽太自大了!我不喜欢!
我喜欢子龙!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2:19: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楼上的你这样说呐
看人不是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4-1-19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想塑造个理想的英雄,没错,关羽很合适
不过你想了解真实的事情,那就是另一回事,
小说不代表历史
看你选哪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1-19 22:44:0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小4的说法(抱歉,叫四月天小四,所以叫楼上的只好用小4了^^b),历史老师就比较喜欢纠这个,我记得当时她说关羽刮骨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华老已经会用麻药了,当然不排除为了不产生副作用而不用麻药的情况。

看书这种东西干嘛理别人怎么说嘛,我喜欢于连,我才不管那些老学究老是说于连坏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1-20 05:3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也值得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1-20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写西读在2004-1-20 5:33:00的发言:
这也值得讨论??
[em21]掃興,回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1-20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游言在2004-1-19 22:44:00的发言:
同意小4的说法(抱歉,叫四月天小四,所以叫楼上的只好用小4了^^b),历史老师就比较喜欢纠这个,我记得当时她说关羽刮骨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华老已经会用麻药了,当然不排除为了不产生副作用而不用麻药的情况。

看书这种东西干嘛理别人怎么说嘛,我喜欢于连,我才不管那些老学究老是说于连坏话呢!
[]也有人叫我四四或阿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1-20 14:53:00 | 只看该作者
那就灌水叫声四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1-20 16:02:00 | 只看该作者
灌水来答应一声: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大哥些欢迎新手是这样的话
那你是新手时该杂子办啊
不如就去扫垃圾撒兄弟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1-28 13:50:00 | 只看该作者
他不是这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1-29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喜欢就好~虽然我不喜欢~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4-2-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是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啊?历史上的关羽虽然没小说中那么高大,但从武力上讲,《三国志》中唯一一次成功的冲阵斩将就是关羽斩颜良,够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阿根廷风暴 ( 沪ICP备05003678号   

GMT+8, 2024-6-4 03:00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